36年前,一个叫何木根的诸暨山下湖农民背着自己从河蚌中育出的一斤二两珍珠,在省医药公司卖了497元钱。何木根就是后来被人们誉为诸暨“珍珠教父”的人,他的497元财富故事点燃了山下湖人的珍珠热情,如今山下湖淡水珍珠产量占到了世界的73%。经过30多年的发展,山下湖从一个原本与珍珠无缘的小镇演变成今天名副其实的“珍珠帝国”;山下湖珍珠市场从由农民自发形成的珍珠交易市场几经升级,成为如今气势磅礴的华东国际珠宝城。如今,山下湖正一步步挖掘珍珠产业的深度,一个庞大的“珍珠帝国”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珍珠教父”和他的 “497元财富故事” 谈到山下湖珍珠产业,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就是今年74岁、被人们尊称为“木根叔”的何木根老人,他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头——诸暨“珍珠教父”。 36年前,正是何木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将淡水珍珠人工养殖这一行当坚持下来,这才有了之后山下湖珍珠产业的辉煌。 何木根岳父家在萧山,一次做客让他得知萧山专门有人到河里挖河蚌卖给江苏人,一只河蚌里可以育出十几块钱的珍珠。“当时养一头猪一年到头也就赚个三四十元钱。”何木根想,白塔湖里有的是养殖的地方,为什么自己不能养呢? 于是,他鼓动萧山船队到白塔湖里来捞蚌,他想让捞蚌的人带他去江苏学习种珍珠的手艺。只一天工夫,何木根就掌握了捞蚌的窍门。因为白天要在生产队挣工分,他就晚上出去捞。捞一夜蚌,有三五块钱的进账,按理说他应该很满足,但木根却有了一种冲动——他总是梦见河蚌里熠熠发光的珍珠„„ 冬去春来,木根得到消息,从白塔湖渔场运出的河蚌送到靠近县城的国营梁家埠农场,将开始接种珍
珠。听到消息后,木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家后门的湖里筑坝,围起了一片两分水面左右的“珍珠池”,他也不再卖河蚌,而是把捞来的蚌偷偷放进自己的池子里。 在接下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木根一有空就要跑到屋后的池子里去看看,凝视静静的水面。收获的季节到了,他小心翼翼地剖开第一只河蚌,但河蚌除了肉还是肉„„很快,木根从白塔湖渔场了解到,梁家埠农场的珍珠养殖也全军覆灭了。 但在遭遇失败后不到半年时间里,木根又在一处菱塘里开始了珍珠养殖。 事实上木根在第二次珍珠养殖时已经成竹在胸。因为在1971年的下半年,他结识了一个叫朱林坤的收蚌人,并在他的介绍下在江苏武进学到了较为成熟的珍珠养殖技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二年下半年,木根终于在自己的蚌塘里收获了第一批珍珠。 然而,要卖掉这一斤二两珍珠还着实让木根费了一番周折。他去了县城里不少地方,都没有人要。几经辗转后1973年12月他找到了县医药公司,对方说,他们刚好有省医药公司分配的珍珠收购指标,这真让木根有种“瞌睡碰到枕头”的惊喜。在省城经过筛选、过秤后,省医药公司的估价员递给木根一张单据,只读过两年书的他看到了一个心惊肉跳的阿拉伯数字:497元。活到38岁,木根还没有一次性拿到过这么多钱,要知道这笔钱在当时可以买10头猪,甚至造两间房子。 后来,木根和当时的诸暨市姚江区信用社主任边延林商定,由信用社贷款给长乐、尚山、湖心三个村,木根负责向村民传授珍珠养殖技术。用“鸡冠蚌”养殖珍珠从此走向了千家万户。搞珍珠养殖的村个个尝到了甜头,木根所在的长乐村卖珍珠的收入最多一次达8000多元。 1980年10月,木根投下了一颗更有震撼力的重磅“炸弹”:他和别人合伙养殖的珍珠卖出了2.8万元的天价。乡亲们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诱惑,纷纷扔下镰刀和稻桶,养殖珍珠„„ 1982年,何木根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作为珍珠行业的惟一代表出席了全县第一次科技大
会,及第一次“万元户会议”,并当选为县九届人大代表。 图:挑选珍珠过程 不断升级的珍珠市场 当何木根和他的“497元财富故事”流传开来之后,当时诸暨西江乡广山村第四生产队队长詹仲华也开始了自己的珍珠事业。1980年,詹仲华联合其他6位村民养殖珍珠,收获了六七斤珍珠,但他们很快就遇到了销售难的困境。 1984年,江苏苏州渭塘办起来了全国第一个专业珍珠交易市场,詹仲华也不断地往返于山下湖和渭塘之间。受到渭塘珍珠市场的启发,詹仲华产生了一个朴素的想法——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门口办一个交易市场呢?就这样,詹仲华集资了4000元开始筹建山下湖第一代珍珠交易市场。1985年6月20日,位于他家门口的广山珍珠交易市场开门迎客,用毛竹、油毛毡、玻璃钢棚搭建成简陋棚子,摆上桌子就成了一个摊位,当时市场里共有50个摊位。 第一代珍珠市场发展迅速,但20个月后国务院发布相关文件,珍珠经营权收归国有,个人不准经营,第一代珍珠市场黯然谢幕。但是当时的山下湖已有90%的农民在从事珍珠养殖,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珍珠交易只能在“地下”进行。由于珍珠私下交易的非法性,珠农被罚、被骗的事经常发生。时任乡农科站站长的何桥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受政府指派负责筹建一个简易农贸市场。 虽然建造市场是受到政府的委派,但当时何桥江并没有拿到政府一分钱。“我用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养殖户,不断游说筹资,一共筹到10万元左右,全部都是欠款。”1987年3月15日,西江乡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正式开业,这个顶着农贸市场头衔的市场实际上就是个珍珠交易市场,而当时的摊位只有20多个,摆摊位的桌子还是何桥江从乡里借来的,市场里9位名作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领不到工资。 由于需求巨大,珍珠交易市场发展迅猛。何桥江说,到1989年底时,摊位已增至360个,年成交量达35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集散地之一。“2年多的时间里,市场的收入就达到了90万元。” 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山下湖的珍珠交易市场不断升级,何桥江一直参与到2004年诸暨市委、市政府投资3500万元兴建的第五代珍珠市场为止。如今的华东国际珠宝城已经是第六代珍珠交易市场了,项目总投
资超过30亿元,第一期占地面积约600亩,其中市场交易区将建成各种规格的交易展示铺位及摊位约2400个,俨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珠宝交易中心。 挖掘“珍珠帝国”的深度 从一个与珍珠风马牛不相及的乡镇,发展到今天名副其实的“珍珠帝国”,山下湖仅仅用了30多年时间。 如今山下湖的淡水珍珠产量占到全国的80%,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3%,形成了以加工企业为骨干,专业市场为龙头,社会化服务相配套,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涌现出了“千足”、“佳丽”、“阮仕”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珍珠品牌,在世界上基本确立了淡水珍珠养殖中心、贸易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地位。 对于这个庞大的“珍珠帝国”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前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要挖掘珍珠产业的深度。而拉长产业链,对珍珠产品进行深加工和挖掘珍珠文化,正是挖掘“珍珠帝国”深度的重要方向。 从珍珠漂白、增光及染色等加工技术的改进开始,到开发纳米珍珠粉、珍珠纤维内衣等,几十年来,山下湖人在珍珠产品的深加工上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今年上半年,山下湖珍珠集团以蚌肉多糖为主要成分的养生型饮料和化妆品成功面市,该集团从蚌肉中提取的多糖纯度达到95%以上。山下湖集团政策发展部经理柯长青说,从蚌肉中提取多糖,把多糖作为饮料和化妆品等的主要成分,蚌肉附加值就一下子提高了80倍。 “挖掘珍珠文化对珍珠产业来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浙江省珍珠协会秘书长杜坤林认为,如今的珍珠产业正处在一个凤凰涅槃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要推动产业升级主要靠挖掘文化。 在这一点上,许多珍珠企业已经开始领悟并积极行动。“如果我们仅仅把珍珠当成一种商品来推销,那未来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浙江佳丽珍珠首饰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李永峰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佳丽”将推出以“生命·生活·人生”为主题的珍珠营销理念,“具体地说,就是感恩生命、感谢生活、圆满人生。”和钻石代表着爱情一样,珍珠一直被认为是母爱的化身,在日本,珍珠已成为女儿出嫁时给母亲必送的礼物。想像一下,如果珍珠代表母爱的理念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那会是怎么样一种情况?母亲节、母亲生日或者是父母结婚周年庆典时,珍珠都可能成为儿女们赠送礼物的首选。” “我们和上海社科院合作的《诸暨珍珠产业文化创意发展规划》方案已经出炉。”山下湖镇政府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将是山下湖挖掘“珍珠帝国”深度的一个新起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