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梁山灯戏是长期流传于四川省川东地区的汉族曲艺形式,因其起源于四川省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所以称之为“梁山灯戏”。该剧种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2月中旬,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决赛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武警部队、全国总工会、新疆建设兵团的35支代表队展开角逐。整个赛事,244个剧目,经过10天的紧张演出、评比,结果,梁平灯戏剧团的梁山灯戏《招女婿》、《卖驴》夺得决赛金奖和银奖。
二、起源
大致在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梁山灯戏,起源于梁平民间灯班的“玩灯”和“秧歌戏”,综合了“玩灯”的舞蹈动作与“秧歌戏”的说唱表演形式,外地人称“梁山调”,本地人叫“端公调”、“包头戏”(解放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称“包头”)。它来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吸取了梁平汉族曲艺文艺的精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 据资料介绍,梁山灯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声腔形成了一个自南岭到秦岭峨眉至武夷山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跨越影响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闽西、陕南、豫西南、皖南、黔东、桂北、粤北等11个省区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戏曲剧种的“梁山调腔系”,这在地方戏曲声腔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国稀有剧种中极为罕见的。
三、内容:
梁山灯戏将本地汉族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杂耍的精华溶为一体,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时具备了梁山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年画、兰花印布的美术效果,以及民间杂耍的技巧。过去,梁山灯戏的“编剧”,都是农民,自编自演生活琐事,颇具山乡风情、田园牧歌、家庭趣事、民间逸闻。剧中人物多是村姑、农夫、樵夫、侍从帮工、小手艺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里巴人。
传统剧目多是口授心记,短小精悍,但结构宽松,利于在演出中随机再创作,即在故事情节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艺人可以在台上临时开韵子、搭韵子,甚至与观众直接对话,这就要求灯戏的道白、唱词通俗易懂,地方口语突出,且音韵平仄也极富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梁山灯戏的剧目较为丰富,总数在200个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发》、《送京娘》、《湘子度妻》、《请长年》等,这些剧目大都改编自民间戏曲或民间故事。灯戏表演采用方言,唱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此外,由于灯戏的娱乐性很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多为喜剧、正剧,但也有悲剧剧目。如今又出现《招女婿》、《卖驴》等新剧目。
四、特点
梁山灯戏,在声腔、乐器、表演[1] 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演特点为“嬉笑闹”与“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灯弦腔”、“神歌.高腔”、“小调.时曲”三类组成,灯弦腔比较独特,系梁平特产;乐器主要为二胡、笛子、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它具有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和民间杂耍的技巧,是表现巴渝民间风情的综合艺术。
梁山灯戏的其剧目相当丰富,总数在两百种以上,所以演员们表演起来往往动作夸张,带有舞蹈的特性,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节庆盛会或者红白喜事,老百姓们总离不开灯戏。
当前,灯戏专业剧团的演出人员老化,会唱灯戏的老艺人已屈指可数,口传剧目大量流失。另外,灯戏用扬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乐伴奏,由于乐手流失,不得不采用电声乐器加民乐来“凑合”。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困难,灯戏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