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舞龙有瑞龙、香火龙、黄龙、游龙、双龙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镇宾阳门的 " 瑞龙 " ,龙身分为 10 余节,用竹片扎成,裱上透明的油纸,敷以彩绘,由 10 多位赤膊壮士汉舞动,伴以鼓乐、花灯、火斗。表演时,龙在硝烟焰火中狂舞,场面壮观、热烈。百顺一带的 " 双香火龙 " ,龙身用稻草扎成,插上香火,由表演者双手持把,在夜幕中表演各种动作,点点香火构成的龙身时而上、时而下,迅捷异常,动作优美,形态逼真。其中 " 双龙夺珠 " 尤为引人入胜。
舞狮多在春节时表演。狮有青草狮、鸳鸯狮、磨地狮、九角狮、香火狮、广狮、瑞狮、高脚狮等,舞有单狮舞、双狮舞。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镇洋汾村的磨地狮和珠玑镇洋湖村卢屋的青草狮,其动作敏捷,步伐矫健,舞姿精彩,气氛热烈,表达了劳动人民在节日的欢快活泼以及对生活和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南雄舞狮受江西的 " 手摇狮 " 、 " 板凳狮 " ,安徽的 " 青狮 " ,湖南的 " 武打狮 " 和广东的 " 醒狮 " 影响,集各地之大成并有所发展。
推车灯
清光绪年间由江西全南传入江头乡武岭新屋村,抗日战争及建国前夕广为流传。建国后多由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自行组织演出。推车灯的人物有一男丑角提鲤鱼灯,六个花旦提六角花灯,后有两架花车由两个 " 小老头 " 推着,内坐二个花旦,一个舞彩绸扇和彩帕,另一个轻轻打着花鼓伴唱。曲调有《十二月花》、《祝英台歌》、《倒木歌》、《石榴歌》、《恩情歌》等。
茶花灯
大约在清康熙年间由南亩乡官田里溪村卢正万公传艺下来,一直继承不衰。舞蹈演唱由 5 人组成,分别迎龙头、提花灯、龙头凤尾身鲤鱼,动作与舞龙略同,有乐器和锣鼓伴奏。演唱有〈读书歌〉、〈摘茶歌〉、〈绣香包歌〉。出行时唱〈出门歌〉。表演结束时唱〈谢茶歌〉。还演唱采茶戏文,如〈补皮鞋〉、〈卖丝线〉、〈卖杂货〉、〈钓 〉等。
祁剧
祁剧也叫祁阳戏、湖南班。在南雄农村流行甚广,特别是湖口、黄坑、乌迳、大塘、界址一带的乡民更为喜爱。祁阳戏初期演出需演员 2-3 人,后发展到上 10 人,有生、旦、净、丑、末、副净、副末、老旦、贴、占等。初期唱腔为高腔、昆腔、清朝时才有弹腔。传统剧目 200 多个,绝大部分是弹腔。
民国时期,湖南戏班常住南雄演出祁戏,剧目有《贵枝写状》、《二度梅》、《昭君和番》、《白蛇传》、《山伯访友》、《杨家将》、《困帮逼霸》等。群众喜爱的祁剧演员有花中喜、花中魁、唐有翠、徐君洪、李汉柏等。
1961 年 9 月,南雄祁剧团成立,从广西、湖南、江西聘请艺人,又从南雄文体学校挑选学员组成,全团 30 多人,一边学习、一边演出。剧团以演古装戏为主。传统剧目有《拾玉镯》、《孟君搬兵》、《三气周瑜》、《封神榜》等。新节目有《社长的女儿》、《洪湖赤卫队》、《两个女红军》等。 1964 年因经费困难并入南雄采茶剧团。此后祁剧停演。
采茶戏
采茶戏曲调优美,清新悦耳,是南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采茶戏约在清乾隆年间,由南康、信丰和龙南等地传入南雄。音乐唱腔由赣南采茶灯及南雄民间音乐组成。初期戏中角色较少,生、旦、丑三行当任演员,配上胡琴一把,锣鼓一面,五人即可表演。采茶戏在表演艺术上运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绸扇,作为道具,应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来表演造型。舞台表演应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据劳动群众在劳动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动作演变应用于舞台表演。在老艺人中,流传着 " 相公背伞 " 、 " 懒人担扇 " 、 " 乌鸦下翼 " 、 " 乌云盖月 " 、 " 美人照镜 " 、 " 凤凰装美 " 、 " 狮子滚球 " 、 " 乌鸦戏水 " 等传统动作。表演以地方语言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 " 哎咳哟 " 、 " 哪呵咳 " 、 " 咳嘟(呀嘟)喂 " 、 " 咳(呀咳)子哟 " 、 " 嘿 " 等,一般出现在末句或唱腔的结尾处,前面带有下滑音。
建国初期,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批反映劳动人民劳动情景和爱情生活的作品,如《 妹子》、《钓虫另》、《双双配》、《补皮鞋》、《补瓷缸》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故事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犹如一朵朵含苞带露的山茶,充满着山野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1953 年,城关镇宣传队的《 妹子》一剧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 1958 年 7 月 1 日,南雄采茶剧团成立,先后整理、移植、创作上演了《赛龙舟》、《打鸟》、《补皮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山乡风云》、《社长的女儿》、《田老汉卖牛》、《称心花》、《越看越爱看》等 200 多个古代和现代剧目。《越看越爱看》(作者朱淑贞) 1976 年参加省业余文艺会演,获优秀奖;《称心花》(作者华运杰、刘卫东、衷玉华) 1981 年参加省文艺专业会演,获创作、演出二等奖
马灯
有界址马灯和江头马灯,均于民国时期向江西师傅学艺传入。马灯进村要打闹台,用打击乐奏《天官》,后唱《十二月花》,有比较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界址马灯有红、黄两只马,还有两个老翁推车,内坐两个花旦,花旦一手拿花束,一手拿花帕或彩绸扇。演唱时载歌载舞,中间夹杂一花面小丑。江头马灯有红、黄、白三色马,一男一女演唱。
龙船歌
南雄每年端阳节,以农历四月初八晚开始,歌手聚于禾场坪上唱龙船歌,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浈江两岸几十个村庄,连续唱 20 多晚,直到过了端阳节。
龙船歌有七个曲调,一般是七言四句,腔调高亢激昂,唱时用锣鼓和钹伴奏。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的祈求丰收,如 " 打起龙船唱起歌,龙船菩萨来保禾。 " 有的表现勇敢精神的,如 " 新打龙船十八舱,划起龙船过大江。龙船唔怕漂江水,灶捞唔怕滚饭汤。 " 也有抒发爱情的,如 " 一朵红花透过墙,斜眉细眼来看郎,哥哥好比八角树,处处连妹处处香。 " 也有感慨世道不平的,如 " 五月初三又初四,家家拿米做米糍。有钱人家手臂粽,无钱细妹磨浆糍。 " 还有驱除邪恶的,如 " 五月初五兴端阳,句句唤郎买雄黄,买了雄黄来透洒,透了淡酒对酒酿。 " 等等。龙船歌内容多样,大都富有生活气息。
装故事
南雄 " 故事 " ,即如佛山 " 飘色 " 。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或某些神诞,艺人用特制铁枝及其他道具,装扮故事人物,以小孩充任故事主角,坐立于貌似惊险的道具台上。市区知名装故事艺人罗时清所装《子奇卖疯》、《时迁偷鸡》、《祖师得道》最为人们称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