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东海明珠
大陈岛由“上大陈岛”(面积7平方公里)和“下大陈岛”(面积4.89平方公里)组成,同属台州列岛。下大陈岛是大陈镇的驻在地。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0-60%,为省级海上森林公园。
大陈岛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岛上岗峦起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二渔场。素有“东海明珠”之称。
大陈岛古称东镇山或洞正山,公元5世纪中叶始闻。古代台州往朝鲜、日本的商贸船只皆取道该岛,并习惯以高梨头礁为航海标识。上大陈岛古又称三女山或三盘山,一说为释教始祖如来佛的出世之山,史载“有二石如松状,号石松,潮平则没,舟行必避之”。这松枝状的适淹礁很可能是珊瑚礁,今天渔民在大陈海底仍常能拖获小块珊瑚残骸,即说明这个问题。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为名的,最早见《郑和航海图》记载。此后,大陈在500年风云大跌荡中历经巅簸。
明代16世纪中叶,大陈岛为海上抗倭战场之一,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军水师于大陈洋追剿倭寇,并擒获通倭大盗。今下大陈岛风门岭有烟墩遗址,即为当时留守明军所筑。清乾隆(1736~1795)年间,居民渐聚,浙江道特在岛上分设汛官,统领军、渔政务,此为大陈设治之始。至清末和民国初年,大陈居民已达万人规模,形成台州湾最繁荣的海上集镇,为“旧台(州)属洋面唯一之大渔村、大渔场、大渔埠,在昔全盛时代,渔获量年达 500万元以上,亦可谓旧台属之经济重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陈岛只是一个普通的海岛,二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封锁沿海,土著武装王相义活动于大陈海域,率部阻击日军,并收复大陈岛,时称“海上豪客”。
二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大挫国民政府,于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迁至台北,但仍实际控治着大陈岛在内的诸多岛屿。
建国初,大陈岛又成为浙中南国民党残部的主要踞点,岛上人口激增至3万之众。台湾当局除蒋经国频繁出入大陈外,军政首要如蒋介石、胡宗南、俞大维、蒋纬国、毛人凤等,以及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史郭普、美驻台大使蓝钦和美军顾问团长蔡斯亦亲临大陈岛活动。岛上设立的机构亦名目繁多。
1950年代初的台海对峙中,大陈岛处于对峙的最前沿,军事地位相对提升,中华民国政府基于战备需求,开始在大陈岛上修建硬件设施,成果比较显著的是教育和卫生方面。
1951年开始推展基础教育,开办了许多学校,并成立第一所中学中正中学。
1953年卫生所成立,医疗资源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使岛上卫生环境和居民卫生习惯明显改善。
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失去外围屏障,台湾“国防部”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2月7日,由蒲赖德指挥的美军第七舰队132艘、台湾27艘舰船组成混合船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抵大陈海域,至12日,计从大陈、竹屿、披山、渔山诸岛撤走国民党正规部队1万人、游击队4千人、居民1万7千余人(其中上大陈3937人,下大陈10974人,披山1083 人,渔山518人), 以及军用物资4万吨和各村庙宇神像10余座,同时将遗留的码头、渔船悉数毁坏。整个大陈岛仅留下1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1955年2月,中华民国方面施行了大陈岛撤退,毁坏岛内设施
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大陈岛收复后,政府立即开展重建工作。
1956年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温州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当年1月31日,首批227名青年登上大陈岛开始了垦荒生活,至1960年共有467名垦荒队员上岛垦荒。2013年1月6日,胡耀邦铜像在大陈岛揭幕。约1200人,仍为台州海域人口最集中的岛屿。
1955年2月11日,中共温州地委根据中共浙江省委的指示,设立大陈区人民政府(县级),同时建立中共大陈工作委员会。吕众义任书记,刘维宗、许继良、季玉芳、国同玉等任委员;区长刘维宗,副区长季玉芳、黄道熙。下设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渔农业生产科等工作机构,机关暂时设立在海门。4月第一批大陆移民进岛,翌年又有温州市青年组成“垦荒队”支援大陈。经40余年生聚建设,海岛环境已得到很大改观。如昔日皆为童山秃岭,12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千余棵树木,现今则林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50-60%以上,成为省级海岛森林公园。作为国家级渔港建设,历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环岛公路和5座水库,客运码头渔港配套设施齐全,同时将大陈港辟为国际避风港和鲜活水产品出口交货点。大陈海域向以渔产丰富著称,系浙江省第二大渔场,在60~80年代渔场鼎盛时期,每年冬汛,来自闽、浙、沪、苏沿海的5000余艘渔船,云集大陈渔场捕捞带鱼,平均捕捞量约6万吨。渔民上岛投售鱼货,补给物资,其盛况一如“海上闹市”。但自80年代后,因海洋资源衰退以及海门渔港建成,渔民多数移埠大陆,据2000年统计,大陈镇在籍居民3800人,外来暂居人口
大陈岛有不少的旅游景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