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八景—拒马长虹

家乡区县: 河北省涿州市

     城北拒马河上的永济桥,拱跨度大,形状优美,飞跨于拒马河两岸。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名曰“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天启六年(1626)桥毁又重建。明崇祯后,河道南移,水不由桥行,遂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新桥,清帝乾隆为该桥赐名“永济”。桥两端筑引桥,南引桥下有涵洞22个;北之旧桥改为涵洞18个。

     永济桥总长627.65米。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起拱技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清末、民初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

     回顾古桥历史:集“美观”、“实用”于一身 

    涿州市素有“天下第一州”之称,风景怡人。涿州有八景,“拒马长虹行逆水”中的“拒马长虹”指的就是八景之一的永济桥。永济桥位于涿州市城北1.5公里,南北横跨于拒马河之上。其规模宏大,造型优美,远望就像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故有“拒马长虹”的美称。

      据《涿州县志》记载,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现存的永济桥重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在清代,涿州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故连接南北要道的永济桥成为各地进京的咽喉。

      永济桥由三部分组成,即主桥(九孔石桥)和南、北堤形引桥。2004年,涿州市对永济桥的南北引桥进行了初步探查和试掘,在永济桥连接南北通道的沥青路面下,挖掘出了石筑引桥。至此,测量得出永济桥全长约为627.65米,永济桥也成为了全国现存最长的石拱桥。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此桥为“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永济桥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达到了既美观又实用的双重功效。两端的南北引桥下设22个涵洞,既能过水又能行人:水小时,洞下过水,桥上行人;水大时,洞上行洪,桥下行船。桥下分水尖还安装了用来破冰凌的铸铁,俗称“斩龙剑”。形式和功用相结合,永济桥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探访永济桥:“拒马长虹”下的美丽传说

    “永济桥”在当地被俗称为“大石桥”,由于桥正在修缮中,记者无法进入仔细观看它的全貌。但在桥的外侧可以清晰地看到桥洞已经修复完成,桥的栏杆中,有部分望柱和栏板已被更新。桥体很干净。站在桥的西侧放眼望去,永济桥跨度巨大,造型优美,桥下有清澈的水流过,在湛蓝的天空下,它果真像一道彩虹横跨两岸。

      据永济桥附近的一位村民介绍,以前这座永济桥只有主桥的部分,即大石桥。在几年前通过挖掘,发现了南北两端的引桥。如今,桥上的沥青路面已被去掉,恢复了历史时期的原貌。

      在距离永济桥不远处的下胡良村,记者有幸与村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周立言相遇,现年96岁的周立言告诉记者,在永济桥御碑亭的一座石碑上,正面刻的是“敕建”碑记,另一面是一个身影,那是吕洞宾的像。相传,吕洞宾曾云游到“拒马长虹”处,看这里的美景,久久驻足。临行前,他想在这里留下些印记。于是就一念咒语,把自己的身影留在了石碑上。 由于永济桥正在修缮,记者无法入内亲眼观看“吕洞宾像”。但在当地人的口中,记者证实了一点:这个美丽的传说吸引了众多游人来到永济桥,在石碑前久久观摩。

修复加固:五百年“古”桥将展“新”风采

      直到1987年,永济桥的上游150米处建造了公路桥,才结束了它400多年负重的历史。自1917年以后,永济桥再无修葺记载。如今,历经500年的风雨考验,永济桥凭借它精湛的造桥工艺始终屹立不倒。

      记者从涿州文物保管所获悉,2006年5月,永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国家投资1300多万元,对涿州市的永济桥进行加固修复,该修复工程自2008年启动以来,一直持续至今。工程分别对桥本体及其辅助部分进行加固、修复。在桥本体中,包括对墙体和桥面的修复,以及栏杆的补配。

      目前永济桥主体的修复已经基本完工,桥下的流水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未来,修复好的永济桥将主要以开放游览和保护为主。 记者还从涿州市文物保管所了解到,今年7月2日,以永济古桥为景观中心的占地面积1200亩的永济森林公园竣工开园。在可预见到的未来,涿州八景之一——“拒马长虹”永济古桥,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5384930(2015-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