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冀中平原,北距首都108公里,东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70公里,东依霸州市,南部、东南部隔大清河与任丘市、文安县相望,西南隔白洋淀与安新县相连,西部与容城县相接,西北与高碑店市毗邻,东北与固安县接壤。东西长26公里,南北阔25.5公里,雄县域面积524平方公里,2012年,雄县总人口38万人,雄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满、回、蒙古、壮、朝鲜等16个民族。
雄县地势呈西南东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以丘陵、山地为主。[2] 雄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有效积温2500多摄氏度,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132天。 2012年,雄县耕地面积134.3万亩,水田42万亩,旱田92.3万亩。 2012年,雄县境内天然气储量10亿立方米以上,境内有油井1200余眼,年产原油70万吨、天然气1800万立方米;地热田面积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3] 2012年,雄县林地盛产蕨菜、木耳、松籽、榛子等上百种山产品,以及人参、天麻、五味子、大力子等500多种野生中药材,雄县半山区的三棱草、狗尾草、山榆枝、柳条等资源年供应量达80万吨。
2010年,雄县GDP完成25.44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16.5%。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87亿元,比2009年增长28.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7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25.94%;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93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33.6%。
夏朝,属有易氏。
春秋时期,为北燕之域。
战国,为燕国易邑地。
秦,属广阳郡,后属上谷郡。
汉,属涿郡,即燕之易邑。
东汉,属涿郡。
永元二年,改名河间国。
三国,更名易城县,属河间郡。
晋,属河间国。
南北朝,复故名易县。
北齐天宝,废易县入莫县,属高阳郡。
北周建德六年,灭北齐,莫县入北周,仍属高阳郡。
隋,属涿州,后涿州改涿郡。
大业二年,改属河间郡。
唐武德五年,析固安县和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北义洲,县治于州中。
贞观元年,州县俱废,入河北道。
贞观八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
景云二年,改属莫州。
天宝元年,改属范阳郡。
五代,归义县入燕,属涿州。
后周,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
北宋,属辽之涿州。
太平兴国元年,更名归信,仍属雄州。
宣和四年,宋收复涿州,归义、归信两县并存。
金天会三年,即北宋宣和七年归义、归信两县皆入金,后废归义县并入归信县,县仍治于州中。
元至元二年,废雄州,归信县并入容城县。
明洪武二年七月,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保定府。
清顺治元年,继续沿用明置。
民国二年(1911年),改属范阳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保定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河北省保定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组建冀中区抗日根据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境内北部38村组建新雄边区,属新城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撤销三个边区,再次成立县抗日政府,属北岳区冀北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划第四联合县。联合县期间,前段属冀中第五专区。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各专区顺序统一后,属冀中第十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侵华日军宣布投降,废联合县,恢复单县置,再次组建县政府,属冀中第十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雄县属天津专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雄县改属保定专区。
1958年10月,雄县、新城、涿县和涞水县东部地区合并,称涿县。
1960年5月,专区与市合并,改属保定市。
1961年4月,析置雄县,属保定专区。
1970年4月,专区改为地区,雄县属保定地区。
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雄县属保定市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