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灯会是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汉族民俗文化。自贡位于四川省。南国灯城的内蕴所在,它成型于清明时期,逐渐衍展为具有相对固定内涵、并在特定时段进行的并有一定传承线路的大型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奉献给了世界,而且将美轮美奂的彩灯工艺贡献给了人类。在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灯会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使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名播四海。 自贡地区的年节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这里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灯的习俗,延至清代即有“狮灯场市”、“灯竿节”;到二十世纪初,又渐形成节日的提灯会,更有放天灯、舞龙灯、戏狮灯、闹花灯等活动。从而发展为集地区民风民俗之大成的会节声闻海内。
据史籍记载,唐宋时自贡地区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节彩的习俗。唐宋时期的自贡地区,新年和元宵放灯、燃灯之时,民间杂技、杂耍等表演活动亦尽现其间,深得观灯民众的喜爱。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其写下的《沁园春》一词中写到:“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可见当时自贡地区新春张灯、放灯已为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当然,这与生来形成的灯会尚有差异。所以,唐宋时期应为自贡灯会的萌芽时期或初始阶段。
自贡灯会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历届灯会均组织几十组大中型组灯和数千只工艺灯参展。宏大的规模形成一片彩灯之海,仿若仙境,且灯组体量大,气势壮观,有占地(或水面)上千平方米的大型灯组“鱼美人戏群龙”、“珍珠神女”;有高耸入云的“龙柱礼花”、“腾云阁”、“彩云阁”等等组灯,令人惊叹不已。游人漫步其间,入耳笙箫管弦之乐,入目万紫千红之光,陶醉在彩灯艺术赋予的独有神韵之中。
自贡灯会在构思和制作工艺上的创新,被中外专家称为“高品位”的艺术。如用瓷器餐具制作灯具,是灯会一绝。扎制的“龙”有踏波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玲珑剔透之玉骨;用废玻璃药瓶制作灯具,也是自贡灯会的首创,那拇指大小的青霉素药瓶可捆制成光彩照人的孔雀、活蹦乱跳的金鹿;用蚕茧制作的蚕茧灯、用镀膜玻璃制作的玻璃灯、用细竹篾精制作的竹编灯、表现地方扎染工艺特色的扎染灯、丝绸等制品制作的绢灯、丝灯及各类材料纸制作的纸灯等等,颇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神奇的创造力。 自贡灯会的另一特色是融传统的制灯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灯会突破了传统工艺灯小巧、单一、静止的格局,形成大型、综合、联动的特色。它在保留彩灯民族风格、审美情趣和剪纸扎糊技巧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数控器件译码器、计数器、声控、光控等,熔“形、色、光、动、声”为一炉,使古老的彩灯艺术焕发出青春的熠熠光芒。 自贡灯会除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以外,还注意灯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它将汉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民间传说用灯的形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使不少的灯具能看、能玩,可供游人参与娱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