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国民经济的发展

家乡区县: 甘肃省渭源县

渭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全县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和蓄势待发、科学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纲要》立足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面对发展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及主要措施。
   《纲要》对微观经济主体是导向性的,目的是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增强信心。
   一、基础与环境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辖8镇8乡,217个行政村,15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11万人,总耕地面积80万亩,草地面积81万亩,林地面积131.3万亩,水资源总量46.89 亿立方米,海拔在1930米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 6.8℃,年均降雨量432.2毫米左右,无霜期148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特点,全县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 (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五年,更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项目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和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县人民走出了一条项目引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的发展道路,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重点指标。
   2、工业经济初见成效。工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绿色肉食品和水电开发等四大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培训、法律援助、财务管理咨询四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峡城电站建成发电,颜裕、海盛等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6%,2010年达到5400万元,是2005年2300万元的2.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达到2500万元,是2005年340万元的7.4倍。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0137吨标准煤/万元,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654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61吨以内,均完成了市上下达我县的控制性指标。
   3、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6.5%,2010年达到9253万元,是2005年1371万元的6.7倍,净增7882万元;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4.1%,2010年达到9.07亿元,是2005年2.09亿元的4.3倍,净增6.9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32亿元和7.53亿元,分别是2005年4.81亿元、3.4亿元的4倍和2.2倍,年均分别增长32.1%和17.2%,对拉动县域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方面,通过实施渭河南路、清源路、首阳路、新街路等道路工程和渭河风情线、县城绿化亮化、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灞陵桥-老君山公园、三角饮食市场、渭水源中药材市场、小城镇主街道拓宽改造等项目,城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镇辐射带动和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达到27.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交通方面,通过实施首漫路、西五路、临渭路、沈海路、通达通畅、客运站等项目,累计修建乡村道路955.32公里,公路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分别达到1172公里和 56.7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乡级客运站14个,村级客运站16个,村级停靠点38个。水利方面,通过实施引洮一期西南部农村安全供水和北部农村安全供水工程,峡口水库南丰灌区等水利建设项目,护岸治理 26.5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6万亩,解决了1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能源建设方面,建成户用沼气16000眼,35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覆盖面达到74%。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7.45万亩,天然林保护11.67万亩,"三北防护林"3.41万亩,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34.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3%。通过实施桥子沟、唐家河小流域坝系工程和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等建设项目,治理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兴修梯田7.24万亩,累计治理流域面积870.3平方公里,兴修梯田50.63万亩。
   5、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旅游产业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原则,编制完成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首阳山、渭河源头、双石门旅游景区的建设详规,策划了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带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了首阳山、天井峡景区道路、渭河源地质公园、"八线三点"生态绿化等景区建设项目,成功举办了"山水相约、灵秀渭源"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推介会等各类宣传推介会,旅游景点知名度不断提高。渭水源大酒店正式运营,兴办农家乐50多家,极大地提高了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92.1万人(次),创社会效益2.74亿元。马铃薯产业以发展马铃薯良种为重点,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左右,其中脱毒一、二级良种25万亩。建成会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研究中心综合大楼, PC中空板组培温室2000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日光温室156座,具备年产脱毒瓶苗4000万株、原原种6000万粒、原种1.6万吨的生产能力。建成千吨以上贮藏窖24座,发展马铃薯合作经济组织81个。完成 "五竹"、"渭河源"马铃薯种薯商标注册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成为全国以县为单位最大的原种生产基地。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其中无公害种植16万亩。围绕中药材加工转化升值为突破口,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3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通过中药饮片加工GMP认证企业3家,发展中药材合作经济组织124个,年加工总量达到3万多吨。建设渭水源中药材等5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等4个中药材产品商标注册,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网络体系。畜草产业积极推广"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发展草畜转化示范村51个,发展养殖业合作经济组织82个,发展规模养殖大户3693户,大家畜饲养量达到6.59万头(匹),南山放养虫草鸡达到401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万吨、1810吨和306.4吨。南山放养虫草鸡取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A级绿色食品证书",土鸡蛋和牦牛肉取得了省农牧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认定证书"和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秀峰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劳务经济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举措,五年来,累计培训城乡剩余劳动力8万多人(次),组织输转劳动力35.6万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4亿元。
   6、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方面,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7项,鉴定科技项目成果13项,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52名,培养科技示范户520多户。教育事业方面,实施各类改扩建项目103个,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6.7万平方米,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947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人数达到15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0%,普通初中入学率达到99.2%。卫生事业方面,实施县医院、中医院、县二院整体搬迁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等项目,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9.04%,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2.09/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24‰以内,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2.81张和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1.02%。文化广电事业方面,建设乡镇文化站15所,发展农家书屋112家,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12%、92.35%。体育事业方面,全县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38平方米,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7.6%。残疾人事业方面,对 5841名残疾人进行了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78%。计划生育方面,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末常住人口35.1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5‰,控制在规划指标5‰以内。
   7、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积极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民政策,兑现各类补助资金2.78亿元,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级配套资金802万元。投入扶贫开发资金9410万元,贫困面由2005年的26.1%减少到19.7%。建成城镇廉租住房494套、经济适用房96套,完成灾民建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5470户,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有效改善。城镇新增就业62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3%。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037人、医疗保险10550人、失业保险7351人,累计发放基本养老金3255万元、医疗保险金4715万元,失业金361万元。城镇低保对象4633人,农村低保对象79467人,五保对象供养1774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6800多人(次),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9788.5万元,五保供养金725.14万元,医疗救助金达1300多万元,城乡保障机制基本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60元增加到2010年的258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12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8、各项改革积极推进。采取"三置换、一保障"的改制办法,改制粮、商、供企业38户,安置职工771名。扎实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自2006年以来先后对1264名符合登记条件公务员依法进行了登记,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7757名职工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县乡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

梦未央(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