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姨妈黄粑
黄粑又名黄糕粑,在贵州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成分是黏米、糯米、黄豆、白糖等原料。从2001年开始,他们对传统产品进行了改进,在
清镇刘姨妈黄粑
保持黄粑原有糯香味的同时加入五仁、糯玉米、鲜肉等,于是有了糯米、小米、玉米、五仁、甜荞、八珍、鲜肉、熏肉、黑糯米、竹叶粑等来个品种。
说到黄粑的起源,还有个难以考证的小故事。时间一直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贵州,还被称作夜郎。据说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当时正率兵平定孟获,在夜郎国与那黔中洞主作战。一日,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于是下令出战,没几下,便打退了黔国洞主的人马。也不知这诸葛军师是何用意,你说胜了就胜了吧,可他既不顾穷寇莫追的忌讳,也不顾这帮军士的饭还没吃,下令大军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倒也没什么,可就急坏了这军中的火头军了,久等部队不归,可这煮着的豆汁儿和米饭不能浪费呀,本来就没带多少粮草,怎么办呢?诸葛军师一看这情形,只好命将士兵把未用的豆汁儿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以保其不馊。等大捷而归的士兵回营,这被豆汁儿掺和过的米饭已足足蒸煮近两日,又累又饿的士兵们急忙分食,谁料这米饭已成另一番模样,不但色泽黄润,而且味道甘甜香软,吃起来更有一番滋味,士兵们还以为是军师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三下两下便让几甑佳馔见了底。碰巧劳军当地百姓遇到,见此物如此美味,也仿此手法制作,一千多年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这不,贵州便又多了这么一道美味——黄粑。
黄粑的原料的确就像小故事中说的那样,极其简单,主要是粘米、糯米和黄豆。但是其制作相当繁杂,耗时也颇长。
洋芋粑
洋芋粑
洋芋粑是贵阳街头的小吃摊都有的一种特色小吃,走近看到被烙得金黄,老远就能闻得土豆和葱花的混合香味,特别的诱人,食用的时候放上麻辣烫辣椒面和甜面酱,有的还可以放一些拌过的酸萝卜丁。贵阳人喜欢在逛街的过程中停下来在小摊上吃一两个然后继续路程,不愿意坐下来慢慢吃的也可以叫老板装在餐盒里带走。是深受贵阳人喜爱的小吃,老幼皆宜。
土豆要煮烂,不能硬心,捣成泥以后重新捏成小圆饼的形状,然后放在平地大锅上 ,用小火把两面烙成脆壳,食用起来才香。
两面金黄,外脆里软,麻辣鲜香。
雷家豆腐园子
相传为贵阳一位叫雷三娘的妇女首创,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制作时选用上等黄豆浸泡六至十小时,磨成浆汁,加上“菜油脚子”(即菜油的沉淀质),沸煮并加入酸汤,起锅后再按一定比例掺入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草果、山奈配置而成的五香粉末及味精、葱花等拌匀,抓出绒豆腐轻轻捏拢、压扁,缓缓放入热油中翻炸。雷家豆腐园子色呈焦黄,外脆内嫩,心似蜂窝。食用时用酱油、葱花、辣椒、麻油、醋配成蘸水,趁热蘸食,爽脆嫩滑,香气扑鼻,佐饭下酒均宜。贵阳的街头巷尾,时有小贩捏篮叫卖,并备有细篾丝,三五个一串,十分方便。
如今,雷家豆腐圆子的制作诀窍早已公开,总结下来不外有如下几点。第一,它的主料均选用上等黄豆,磨成浆后,得掺上少许菜油沉淀质(即所谓"菜油脚子"),这样做出的豆腐就比其它人家的白嫩、细致。第二,它用的香料种类较多,比例适当。除了味精、香葱外,豆腐圆子里还放有花椒、八角、茴香、桂皮、草果、山奈配制的五香粉末。这种五香粉是制作豆腐圆子的一大关键,如原料不齐或比例掌握不当,都会直接影响成品的味道。第三,炸制豆腐圆子有一定的程序和规矩。揉捏豆腐圆子时用力要不大不小,锅里的油温要不高不低,起锅的豆腐圆子要不老不嫩——这些,与其说是诀窍,不如说是经验。这些经验,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如今,贵阳经营豆腐圆子的人很多,其中不少人的产品与当年雷家的豆腐圆子相比,毫无逊色之处。
原 料:
酸汤豆腐500克,折耳根60克,酸萝卜50克。
调 料:
茴香粉、花椒粉、煳辣椒面、麻油、盐、味精、酱油、醋、碱、姜末、葱花、蘸水等适量。
制作方法:
炸。折耳根,酸萝卜切碎放入酱油、醋、麻油、姜末、花椒粉、煳辣椒面拌匀制成蘸水待用,豆腐装入碗内加茴香粉、花椒粉、盐、碱用手揉茸至带粘性加入葱花拌匀,用三个指头提成10砣椭圆形的圆子,用中指、无名指并拢轻轻压扁放入油锅,炸至呈现褐黄色时捞于盘中,吃时舀入拌好的辣椒蘸水即成。
风味特色:
色泽褐黄,外酥内嫩,馨香爽口。
技术要领:
豆腐加碱适量。
红油米豆腐
这是贵阳的一种名小吃,主要是在夏季当作消暑食品。选用贵阳本地大米作原料制作而成,贵阳人吃米豆腐实际上就是吃米豆腐的佐料,因此红油豆腐的佐料配得比较多。贵阳小吃红油米豆腐特色为色泽红亮、香辣可口、清凉。
豆沙窝
这是一种油炸糯食,在糍粑中放入豆沙馅,用油烹炸而成,具有色泽金黄、外酥内软、糯香爽口的特点。馅心咸鲜,老少皆宜。贵阳清早街头巷尾都有卖,一张桌子,架一油锅,现做现炸,人们老远就闻到浓浓的糯米香,路人走上前丢下一元钱拿起一个边走边吃,也有买了回家当早餐。外脆里糯,喜甜爱咸都可得到满足,吃完满口留香。
棒棒鸡
棒棒鸡,此菜原始于乐山汉阳坝,取用良种汉阳鸡,经煮熟后,用木棒将鸡肉捶松后食用。在中国烹饪史上,曾有用木棒敲打的名馔“白脯”,见于贾思勰《齐民要术》。但它棒打的目的是使肉紧实。而棒棒鸡制作时用棒打,则是为了把鸡的肌肉捶松,使调料容易入味,食时咀嚼省力。贵阳小吃:棒棒鸡[2]
棒棒鸡美味的烹制确别有技巧。首先妙在煮鸡。煮前要用麻绳缠上腿翅,肉厚处用竹扦打眼,使汤水充分渗透,以文火徐徐煮沸;二是以特制的木棒将煮熟的鸡肉拍松,撕成粗丝入盘,利于调料入味;三是以众多调料调成的味汁,浇于鸡丝上,使鸡丝分外鲜美香嫩,有浓郁的香甜、麻辣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