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那一抹细腻绵软

家乡区县: 安徽省无为县

月儿终于明亮起来,渐渐地向圆了。依着露台的护栏,看着皎洁明亮的月辉如薄纱一般披落在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不由地便想起家乡的汤果子来了。

汤果子是无为人对汤圆的叫法,浸透了江北人的元宵习俗。每年冬至一过,芜湖江南的人们已经开始因为蒸团子而忙得团团转了。而江北的无为人,直到入了腊月的门,望得见年了,才开始忙碌起来。

磨汤果子是一桩不可或缺的年事。糯稻收上来轧成米后,专门用一只陶缸贮藏着。腊八过去几日,把那糯米和粳米搭配起来到水塘边淘洗后,用清水泡着到五六天,等那些米儿酥了,便可以磨成米浆了。

无为农村的一些人家里都有一只老辈留下来的石磨。每到年关,磨豆腐,磨汤果子,左邻右舍几十户人家就都指望那两爿青石了。如果天晴,人们就把石磨移到门前的空地上,磨推子挂在一株大楝树桠上。如果是雨雪天气,石磨只能放在我家的堂屋里,堂屋里就成了涝糊塘了。那些天,石磨呼呼隆隆地摩擦声,磨推子吱吱嘎嘎的叫唤声,大人小孩的吵闹呼喝声,整日整夜不息。

汤果子浆磨好了,找来干净的单被页子,盖在浆子上面,再在单被页子上铺上厚厚的草木灰。隔日,草木灰促湿了,轻轻地掀起被页子一角,底下便躺着洁白如玉的汤果子面了。正月十五,早早地起来,在大门口放一挂鞭炮,然后搓好了一竹筛的汤果子,下汤果子挂面。

如今有了电动磨浆机,但是没有石磨子磨的浆细腻绵软,从九十年代以后,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逐渐的人们用买来的年糕代替汤果子。汤果子,磨汤果子,也已成为冷僻的词语了。

空里流光,月色正好。依着露台的护栏,有风入怀。回想起小时候,每年家里做好汤果子,我却不怎么喜欢去吃。慢慢的,长大了,却又怀念起那汤果子的味道。而如今,随着岁月增长,过年元宵回家的时间是越来越少,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在去往大学的火车上度过的,再也难以和家人在元宵佳节的时候一起围着桌子吃汤果子了。

 

(2015-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