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竹溪县志》(同治版)记述的寨名有70多座。《竹溪地名志》普查记录在册、现被命名为村名、地名的古寨有50多座,书中提到的山寨小地名有100多个。
以水寨作村名的城关镇水寨村,位于县城西郊长旺,古代这里曾经修建过水寨作军营或者绿林好汉营地。根据现存寨台地形推测,当时这里是一片水泽湿地,修寨人用木栅栏圈地围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方城,四周挖壕沟修城池阻隔,沟土用于筑寨台,形成居高临下扼守、壕沟不可逾越之势。如今高出地面10多米的水寨遗址,楼房林立,绿树掩映,住有百余村民,昔日壕沟城池早已填平成了水田耕地。
以土寨命名的水坪镇船形寨村,在县城东郊三堰坝。平坝中央的土寨台临河而建,状若舟船,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属于最早的土寨,已被文物部门认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曾延续到周代,船形寨遗址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溪石寨最多,现存较大的石墙寨堡大约有70多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大型寨堡有曾家寨、天宝寨、猴耳寨、换香寨等等。位于汇湾乡双竹园的曾家寨,早年叫七星寨,曾家寡母坟碑文上有记载印证。此寨续建于清代中晚期嘉庆年间,面积约0.5平方公里,顺山势而建,石墙呈葫芦状,有两道寨门。曾家寨东门内壁镶嵌的两块石碑刻有《防寨内之事》、《防寨外之事》等寨规民约及寨堡老主人助学遗嘱,由于“文革”时期“破四旧”,石刻所书年代及寨主名字均被人为凿毁,其余保存完好。这座古城堡连同碑文保存相对完好,特别是洋洋数千字的碑文,集古代军事攻略、城堡防务、寨规民约、劝言遗嘱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社科书,具有政治、军事、建筑、消防等多学科研究价值。如今这座古寨栽植了板栗等果树,是访古导幽静、探索古堡奥秘的绝好去处。
竹溪的寨名文化丰富多彩。有用数字顺序命名的有头道寨、二道寨、三道寨(均在龙坝乡与水坪镇交界处);有一心寨、二虎寨、三润寨、四方寨、五峰寨、六合寨、七星寨、八宝寨、千沟寨等等;以颜色命名的有红心寨、白火寨、青龙寨、黑山寨、黄龙寨等等;以姓氏命名的有罗何寨、安和寨、梅家寨、曾家寨、黎家寨等等。
竹溪诸多山寨的用途,一般是农民起义或外族侵扰时,豪绅地主以山寨为根据地,组织阵营佣众自卫,属于自保性质的宗族集团聚集避险领地。也有军队、土匪占据山头筑寨扎营,扼守交通要道,作为军事据点或土匪盘踞的宿营地等用途。例如兵营乡境内的金花寨,相传是宋代杨家将穆桂英演兵习武的驻军据点。
竹溪古寨,是战乱风烟笼罩下的产物,有数千年历史。据公元1867年编修的《竹溪县志》兵事纪略篇记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张献忠,曾屯兵竹溪山寨,杨来喜、谢泗及川军“四王”率8路人马,在竹溪“出没无常,多数寨堡被攻破”。仅清代同治三年就有换香寨、秦坪寨等14座山寨被攻破,死难的守寨乡勇就有260人以上。许多昔日无限风光的寨堡,现仅存残垣断壁,留下野草萋萋的历史遗迹。古寨悲歌成绝唱,积淀的千古寨文化底蕴丰厚,为今人留下了咏叹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