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起于汉,盛于唐。古都长安(今西安)以及长安以南的终南山,是中国汉传佛教五大宗派的祖庭集聚地,是中国佛教文化摇篮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竹溪成为中国佛教文化较早的承接与传播地。从唐代起竹溪在蒋家堰镇小河口就兴建有莲花寺。此外,还相继兴建了晋济寺、青山寺、大觉寺、独松寺,白云寺、禅定寺、观音阁等数十处寺庙。还有“岩上古洞内有观音罗汉佛像”的佛洞湾、“每当旭照,影若莲花”的白沙河青莲塔和“其碑谒皆蝌蚪文”的白沙河严华寺及尼姑洞。
据《竹溪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唐麟德二年龙象和尚在竹溪县蒋家堰镇小河口创建莲花寺,后经明、清扩建,改名为‘莲花禅林’。唐时莲花寺就有僧众百余人、建筑物三百多间、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乾隆二十九年,先智和尚重整禅室。莲花寺,座山东岱顶发源,蜿蜒百余里,近寺如凤舒翼,左龙右虎,护送有情。寺前水理旋状,逼肖太极图。水口两山,宛若狮象对峙。西南诸峰,望之蔚然,出没隐见于云霞之表。寺后乔柯瘦樾,无耸夭矫,日光从竹罅中出谢,人襟尽绿。绕寺幽涧一道,西折而东,流泉奏响,居然太古之琴,真一步一目豁也。殿宇三重,像设庄严,檐楹皆方石为之,镌长联与上。殿前有莲花池,围以石栏,凭栏俯眺,天水相涵,使人身心朗澈,恍然所有所悟。花之族,四时不绝,开者、落者、实累累者,风垂露溢,蔓相附而枝相倚,玩之无弗焉。宜乎奇人韵士莅斯邑者必至,至则忘归,归而诧异于人,几不复作尘世想。时至孟冬,秦楚两总镇哨集将士,奔辏瞻仰,称未曾有。一年一度,寺之名得奏牍上闻,更为“邑中不可磨灭之区矣”。清同治元年,莲花寺被太平军烧毁,后由山谷和尚重建于瓦砾之场。一九四四年,老河口流亡学生流亡到竹溪,住在莲花寺。因学生不慎,寺被烧毁。在中国佛教界一直把竹溪莲花寺尊称为名寺。在佛教界一直保存着“祗树园林,慧日照临慈荫远;莲花寺中,清风吹拂妙香多”、“花雨缤纷,绕画屏而点缀;慈云缥缈,傍锆轴以来临”莲花寺的楹联。
莲花寺、观音阁自建成便寺名远播,“云水高人,皆投入止焉。而寺之名因以远播”。有据可证的是在竹溪莲花寺、观音阁中走出了两位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有重大影响的佛祖与高僧大德。
印光大师是我国近代佛学史上的一代巨擘,被人尊为“近代净宗之泰斗”,“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是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弘一大师即李叔同最崇拜的高僧。重庆、西安、武汉、上海、南京、桂林、广西、成都、昆明、杭州、泉州、天津、北京、香港、台湾及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均有印光大师弟子,许多过去的弟子现在己是中国和东南亚的高僧大德。
竹溪观音阁对悟明法师的影响:
竹溪观音阁上能下静法师引导悟明法师走上佛道并跟其练武习剑。悟明十九岁便接下观音阁主持之位,是当时最年轻的佛寺主持。十五岁时,在观音阁得了《大悲忏》,进入修行法门,专心密行修持大悲神咒,并以持“大悲咒”闻名于教界,终成高僧。
竹溪名寺与名僧之间的关联,一座寺庙是不是名寺,要从以下几点去判断,是否有资格对入教人员授戒的资格;是否有真传;是否出高僧。而竹溪莲花寺均具备了这些要素。佛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有特色的、最有吸引力的人文资源,极具相关产业利用价值。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两者密切相关。竹溪茶有实据可查源于唐朝,而唐朝是佛教盛兴时期,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从梅子贡的传说到竹溪佛教文化历史,足可以证明竹溪茶叶文化是由唐朝随佛而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