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其名字或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张之洞庭之野。”。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还曾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广雅堂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早年孙中山从国外回孙中山
孙中山
来时也曾去拜会张之洞。孙中山当时递呈了一张“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帖。张之洞见后很不高兴,心里直嘀咕:“一个平民布衣,竟敢与我这封疆大吏称兄道弟,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便在那帖子背面写了一个上联: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竟敢称兄弟!
然后叫门房把名帖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便知这位张大人瞧不起自己,便讨来笔墨,对了一个下联: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孙中山的下联可谓针尖对麦芒,说得直截了当。张之洞看后一惊,心想此人不仅行文不俗,而且流露出一股少有的豪迈之气,日后定当有大作为,便马上礼请入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