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萧县第五届书画艺术节:从举办的规模、书画作品的档次、参与活动的范围,比前四届有更明显的创新,真正把"龙城画派"的传统风格和新时代的创新更密切的结合起来,推出3-5幅在国内有影响的书画精品力作。
伏羊文化节:通过社会团体联合各经济实体,推出萧县伏羊饮食品牌,张扬萧县饮食文化。
民间艺术节:开展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展示民间艺术成果。
皇藏峪望山节:组织周边县市游客和本县登山爱好者参与登山活动,进一步扩大萧县旅游 景点知名度和影响力。[1]
文化活动
唱响萧县
每年举办一次以"唱响萧县"为主题的文化月活动,每月举办2场大型文化活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每个社区配备1名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开展社会文化,广泛开展歌咏、书画、读书、演讲等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展现企业的精神内涵,凝聚职工的向心力,实现一园一品,展现园区特色;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开展 "送戏、送电影、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内涵,实施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点;建设"农家书屋",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1]
龙城画派
扎实推进书画艺术提升。成立"龙城画派"研究会,力争2012年出版发行《龙城画派》一书,扩大"龙城画派"在全国的影响。努力提高书画艺术创作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国家级书画报刊发表书画精品25-30幅,在国家级大赛获奖3-5幅。认真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反映萧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十二五期间,创作长篇小说5部,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诗集、短篇小说集6部,力争有1-2部作品获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积极开展戏剧曲艺创作。
民间戏曲
以县剧团和民间演出团体为依托,每年推出2部大戏,小戏小品5-6个,其中2个剧目在市级以上获奖,一台大戏在省级以上获奖。加强对花腔渔鼓和萧县坠子的创新研究,培养一批新生代的优秀演员,扩大在省内外的影响。重点繁荣广播影视事业。加强与省内外影视发行、制作机构的合作,着力打造反映萧县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社会发展的影视作品。力争"十二五"期间,拍摄5部反映萧县发展的影视作品,3部反映汉文化、书画艺术、陶瓷文化的专题片,1部反映萧县孝文化题材的"鞭打芦花"电视连续剧,全面繁荣我县的广播影视业。着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确保文物安全。
文物保护
对萧县古代及近现代建筑孔庙、瑞云寺、圣泉寺、天门寺、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及时做好修缮保护工作,保持原貌不受损坏。积极做好新石器文化遗址、汉墓群的保护工作。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资料,公布萧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强化地下文物的管理,实现地下文物保护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防止建设工程对文物的破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挖掘、整理并继续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及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建立民间非遗产品展示活动机制。
文化产业
艺术产业
发展书画艺术产业。以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皇藏峪创作基地为依托,延伸书画艺术创作经营产业链条,形成从原材料经营、艺术创作、装裱、展览展销、包装、营销的产业链。在做好本地市场的同时,积极在外地设立"萧县画廊",使萧县书画产品融入更加广泛的艺术市场。
饮食产业
做强饮食文化产业。以县食品工业园为依托,努力打造苗山园艺场万亩葡萄种植,圣泉、丁里伏羊养殖,官桥、白土、庄里、龙城土鸡养殖等八大种植养殖业基地。大力发展伏羊肉、蘑菇鸡、葡萄酒等饮食文化产业,通过产品深加工精包装,把萧县美食推向全国,"十二五"末,饮食产业实现产值超5亿元。
文化产业
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剪纸、陶艺、毛窝等民俗产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培育中介营销机构,提高品牌知名度,促进我县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民俗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产值超亿元。
旅游产业
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开发皇藏峪森林公园、蔡洼红色景区、梅村生态园、黄河故道湿地开发等景区建设。加强旅游产品策划开发,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力争"十二五"末,旅游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0亿元。
人才培训
实施人才队伍培训工程强化管理人才培养。充实城乡基层宣传工作力量,加强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建设、懂法律具有现代科技管理业务的人才,采取上挂下派,横向交流等形式加大交流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注重领军人才开发。建立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库。对领军人才中工作成就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典型予以重奖,用成果考核的方式为中青年文化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落实领军人才开发和梯队建设措施,培养年轻领军人才。
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实施"狮虎计划",壮大书画艺术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省级书协、美协会员发展到200人左右,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增加到20人。 引进和选拔编剧、导演、舞蹈、表演、文学创作等各类拔尖人才10名,培养各类艺术人才150名,不断扩大各类文化艺术人才总量。加大对城乡新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扶持一批业绩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工作在一线的实用型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扶持乡土人才成长。编制乡土文化人才保护规划名录,动态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乡土文化人才保护和延承工作。建立奖励扶持政策,为乡土人才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创造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