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旅游之桐江书院

家乡区县: 台州市仙居县


桐江书院位于仙居西部的皤滩乡,距县城约22公里,距仙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公里,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桐江书院依山傍水,是钟灵毓秀之地,朱熹曾送子就学于此,并两次亲临书院讲学,成为理学正渊。


1997年被命名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内有大成殿、先贤厅、明伦堂、藏书斋、山长室等书院建筑,大成殿中供奉着孔子像,鼎山堂供有宋大理学家朱熹像。据传,朱熹曾两次莅临书院讲学,并送子就读于此。“鼎山堂”这幅匾额,是朱熹在1180年第二次巡视仙居时留下的墨宝。先贤厅、读书屋、山长室等,陈列理学脉络、朱子学说、书院编程和仙居历史文化名人等,向人们充分展示江南书院文化内涵。

 


桐江书院距皤滩古镇东两里,山下村东、板桥村西。书院北望永安溪,东临鉴湖,西南有道渊山、眠山、赤山,“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书院始建于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为晚唐诗人方干第九世孙方斵所建。


山下、板桥两村村民多为方干后裔。方干诗文卓越,而相貌丑陋,又喜欢捉弄人,见到自己不合意的人就地拜三拜,人称“方三拜”。青年时,文章得到钱塘太守姚合的赏识,晚唐纷乱的政治局面让他一生都浪迹于山水之间。方干与孙郃友善,“尝过郃里,爱其山水佳秀,挈家寓焉,后世子孙遂家于此”[5]。孙郃家乡仙居的山水让方干留恋不已,他就带着家眷侨寓在皤滩板桥。方干最后隐居在会稽,死后,宰相张文蔚上奏朝廷赐进士,进私谥为“玄英先生”。事实上,方干第八代孙才真正回到方干曾经侨寓的地方,并定居于此。书院的名称以及周围相应的鉴湖都是纪念先祖方干而命名,因为方干是浙江桐庐人。


书院的创始人方斵,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特科进士。方斵以方氏族产创办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称“在绍兴间,蔚为诸儒领袖,学者尊之,号曰韦溪先生”,“惟先生志益固,守益坚,潜心六经,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中,遂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方斵门徒众多,如淳熙二年(公元1048年)年特科进士方刚,张布、黄宜等。出自书院的仕宦儒者代之不乏其人,如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

 

在当时,桐江书院以民间学术机构的出现,不单促进当地科举的成就,培养了众多的文人儒士,更加宝贵的是以桐江书院为载体,方斲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南宋当时一流的学者。诸如朱熹、吴芾、王十朋、陈庸等人与方斵的交往,这种交往形成相对固定的学术圈子,相互砥砺,可谓千古佳话。


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慕名遣子从学于桐江书院,并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两匾。清光绪年间《板桥方氏宗谱》[4]还收录一首据传为朱熹的《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
“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
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
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
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按《板桥方氏宗谱》载,王十朋也曾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明宗”两块匾额。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王十朋以宋高宗赵构御笔亲批“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登榜状元。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王十朋恳请高宗出兵抗金,力荐张浚,刘錡,高宗采纳了王十朋的建议。因为主和派的压力,无奈请求下野,高宗最后让其主管台州崇道观。


王十朋结识方斵在登仕之前,两人相互仰慕。交往之初,桐江书院尚未建成,题赠两匾则在主管台州崇道观任上。


王十朋是通过吴芾认识方斵、陈庸,朱熹也是如此。吴芾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首任乐清县尉,任职期间“视官物如同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必不得以,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 ,并大治学宫,以至后来乐清人材辈出,王十朋推誉为“吴公治行今第一”。和王十朋相似,吴芾任监察御史时,宋军两淮抗金失利,金兵入侵长江,曾屡次上奏高宗驻跸建康(今南京),积极抗金,以鼓舞宋军士气。王吴两人私交甚好,有诗文唱和传于后世,吴芾还将自己门生陈庸推荐给王十朋,王十朋与陈庸十分投机。淳熙九年,时任江西提刑的陈庸听说朱熹出任台州,曾专程“送之与浙江亭”。朱熹来仙居,还专程拜访了隐居在官路画湄潭的吴芾。听说朱熹到访,吴芾“野服便舆出见,邀于湖上,延生与饮。论说平生,俯仰感慨。”


他们不仅在政治、学术上意趣相投,维系一生的交往更为难得。陈庸逝后,朱熹作挽词两首,“一别今时论,三年想颂声。只今空老泪,难得浊河清”以此来缅怀挚友。王十朋在《陈提刑挽词》 [6]称“棣华玉润皆文杰,潜德幽光发妙词”。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王十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逝于乐清故里。朱熹拜访方斵时,王十朋已经乘鹤仙去,在朱熹笔下王十朋“盖所谓德行广大高明,知新必有所措,而所谓问学精微,中庸崇礼者”[6]。翌年,吴芾撒手西归,朱熹写了三首挽诗,并手书神道碑立于吴芾茔前,挽诗中朱熹称吴芾“台省倾辟望,江湖去一麾。语闻三谏切,政有百年思。”
桐江书院在历代屡毁屡建,儒学在仙居自此弦诵不息,自出桐江书院的儒士“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或寄情山水或耕读乡里。元朝皇庆中期,方志道重建桐江书院,以振家声,以弘扬先祖办学之传统。距山下村南面蟹坑岭上有方志道的摩崖石刻诗,字迹刚劲浑厚,楷书阴刻,诗文:


“绿林锁雾气潜消,铁骑追风将独豪。端要摅忠期报捷,不须怀古事登高。
右客湖广方兰亭寄兄桐庐九日怀古,时至元丁丑秋望,摩崖叶纯。”


桐江书院对于后世的儒士来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归宿。他们往往抱着朝圣者的心理来寻访或许已经残墙断垣的桐江书院,来此抚今思古,追怀桐江书院那一段辉煌的历史。按清代林孙枝《桐江书院遗瓦歌为谷音方丈赋》[6] ,乾隆辛亥(公元1791年),当地农民锄田得到一片明嘉靖年间书院遗瓦。自宋至清,历代政权更迭,兵燹毁坏,屡毁屡建,周围数株合抱的苦槠树见证了日月沧桑。历代歌咏诗词不少,清乾隆年间张龙圻的《鉴湖映月》


“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
菱花看向波中落,桂影才从镜里移。
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
当年奇迹任人在,景仰先生百世师。”


诗中所描写的正是张龙圻寻访桐江书院遗址时的情景。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候选知县方松亭在其废墟上重建。民国期间书院曾改为祠堂,解放后办过山下小学。文化大革命又使书院一片狼藉,朱熹手书的“鼎山堂”匾额被藏至湫山乡方宅村,王十朋手书“东南道学世家”、“理学明宗”两匾被毁,柱上的对联或被凿空,或者涂上石灰得以保存。一到春天,书院前面是满畦的油菜花,金黄灿烂,书院的背后绵亘不尽的青山,古苦槠树依然蓊郁。

 


景点门票:20.00元
开放时间:08:30~17:00


【门票优惠政策】1.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5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60~74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5周岁以上(含75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大、中、小学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学生)凭学生证,门票半价优惠。
4.残疾人、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

RONIN(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