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新闻联播播放了河北阜平县马兰村的小乐队,好几分钟。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由马兰、坡山、上庄等22个小自然村组成,这些小村如星星般撒落在东西长25华里的山沟里。这个依山傍水、只有709户25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却有着靓丽的名片。
音乐马兰
“彩云轻轻飘过铁贯山,我们走过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稚嫩如天籁般的歌声常常在马兰村上空飞扬。这首由著名音乐人阿里创作的马兰村村歌《美丽的家园》,不仅该村人人会唱,而且,马兰小乐队还把它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唱到了北京春晚的舞台上。现在,马兰小乐队的歌手们正忙着练歌,要把它在村里即将举办的“马兰森林音乐节”上唱“红”!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能够与音乐结缘,并且举办音乐节,打出音乐的招牌,邓小岚功不可没。
邓小岚是红色新闻家邓拓的女儿,由于当年出生在马兰村,直到3岁才离开,所以在邓小岚心里,马兰村就是自己的“故乡”。
“为自己的故乡做一点事”的念头驱使邓小岚自掏腰包,帮助修缮了校舍,更换了桌椅、黑板。在与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邓小岚了解到当地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在学校学习的课程也十分枯燥,许多孩子连一首歌都不会唱。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这座山村,让音符触动这群孩子尚未开化的内心。
自2004年开始至今,9年的时间里,邓小岚每年数十次往返京冀两地之间,为马兰小学的孩子们教授音乐课,带去音乐与艺术的启蒙教育。
2006年,邓小岚筹建了“马兰小乐队”,最初只有六个孩子,使用的乐器都来自邓小岚和朋友们的捐赠。在她的辛勤努力和悉心指导下,如今,这个小乐队能参加演出的就有20多个孩子,一块参加学习的达到60多人。小乐队已学会的歌曲有30多首,既有《送别》、《雪绒花》、《山楂树》这样的中外民歌,也有巴赫、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古典音乐,还有《美丽的家园》、《题马兰烈士墓》、《马兰童谣》《心愿》《我的故乡》这样的自创歌曲。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来美丽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儿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在人民网演播大厅,孩子们的歌声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在北京电视台2012春晚舞台,马兰小乐队天籁般的歌声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马兰小乐队受到国务委员刘延东的亲切接见……
在邓小岚的努力下,马兰村有了歌声。在她的操劳下,马兰小乐队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山外的精彩世界!
有歌声相伴,乡亲们的心情越来越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越来越高。
与音乐同行,马兰小乐队的舞台越来越大,心中的梦想越飞越高。
红色马兰
“这儿就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当年,邓社长和报社工作人员一道,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马兰村80多岁的老党员白玉根指着挨近坡跟儿的几个由土坯房组成的院落,向人们解说。
这些房子位于村子正中间,紧靠北坡跟儿。1939年3月至1948年,《晋察冀日报》在此办报达十年之久;1944年,为配合当时正在进行的“整风”运动,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也就是说,马兰村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由于当时条件的艰苦和抗日战争的残酷,先后有7位报社战士长眠于此,有19位村民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村口的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后来,邓拓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便是马兰村的谐音,以志不忘那段岁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