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自己的乐器——椰胡

家乡区县: 汕头市龙湖区

 

 

    椰胡, 汉族擦奏弦鸣乐器 。在潮州音乐中又称冇(pa)弦。形制如板胡。音箱用椰子壳制作,面蒙薄桐木板,背开5个出音孔。用小贝壳(或竹)做马。定弦为g、d1或c1 、g1,音域g~g2 。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在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及福建、海南当地戏曲、曲艺的乐队中使用。

      18世纪初,已出现于民间乐种潮州音乐中。《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载有:“潮提,乌木柄 ,椰壳为槽,蛤螭壳为柱,与二胡等。发音甚静而平和,亦粤乐器。”20世纪30年代,又被广东小曲演奏吸收,并成为广东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音色柔和淳厚。

      椰胡音域约两个八度。音色柔和淳厚,富有地方色彩,椰胡也用于民间传统乐种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福州茶亭十番音乐、闽剧、闽南十音、福建龙岩静板音乐和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乐等,还用于广东潮剧、潮州弦诗等多种戏曲和曲艺伴奏。用于演奏广东音乐和多种广东戏曲、曲艺伴奏。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在两腿中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椰胡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d1、c1、g1或a、e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
      椰胡,发音浑厚,风味浓郁。加上吸收外来的洋琴,配合传统的琵琶、古筝,成为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器乐家族,为潮州音乐奠定了乐器基础。

      潮人很喜欢潮乐,群众中很多人会拉弦、吹弹,而最普通、最广泛的乐器就是椰胡。无论是潮剧或潮乐的团体都有椰胡手,在农村的书斋或“闲间”,常有人拉椰胡作乐。

      椰胡,是用较大的椰子壳去皮磨光,直切去三分之一,盖上薄桐木板,后面刻一蛋大的通花,成为一个共鸣箱。再装上一把长弦杆,杆上装上两把纽线的弦轸,装上子母弦线,配上马尾弦弓,并以一个蚶壳阴覆在桐板上顶住子母线作“弦马”而成。椰壳上左边弦弓拉过地方滴上小片松香,把弦线绞紧并调好音阶,便可拉奏。

      椰壳坚实,桐板松泡,共鸣发出的声音宏润,似在瓮中发出的声一样,所以潮人称椰胡为“嗡弦”或“訇弦”。椰胡可以合奏,潮剧团、潮乐团以及民间的潮乐合奏,都少不了椰胡。尽管檀木的二弦声音多么尖脆,胡琴声音多么嘹亮,瑶琴多么悠扬,笛子声音多么跳动,都淹没不了椰胡的乐声。而群众拉椰胡,更多的是独奏。无论是在“闲间”里、榕树下、塘边、寮棚,常有人拉着椰胡自乐。个人卖唱者,常是只带一把椰胡,过乡过里,挨家挨户,以弦管顶在左腹上,边唱边拉,这就是市语所说的“擞屎肚”。夜晚间,如果是在塘棚、山寮中拉起椰胡,声音就可听得更远,如拉得好真是如怨如诉,动人心思。椰胡也是潮人学潮乐的入门弦,这种弦不怕初学者的乱拉,新制的椰胡还欢迎人们多拉它,多拉了才快“开音”。所谓“开音”,就是音色由原来的嘶小逐步变为宏润的意思。

      入门的弦诗(乐谱)多是以人们普遍最熟悉而又最简单的“工尺工六工尺工”。建国后,潮乐弦诗改用音乐简谱,但群众中还有不少人拉弦依然按习惯使用“工尺谱”。

纪冰冰(2015-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