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宗寺,原名付家堂。据载,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付思诚携妻蒋氏从麻城迁移到此,开垦田地,落业居住,湾名付家湾,为求神仙保佑,在现在永宗寺井旁建立祖庙,继妣谈氏生三子。传说二子其惠在庙旁井中捡到一对金鸭子,能天天生金蛋,他用此资兴建寺院三重,修神铸像,公元1657年至塔儿湾拜僧为师,释名怀秀,法号湛文。春秋二祭,僧俗同堂,为表敬宗不忘做人根本,故改名永宗寺。
寺有祖制祀田三十六石,后又购田三百六十石,方圆百里有其分庙,马走三天可不喝他人田水。寺内有豆腐作坊,寺下边有其油作坊,香火旺盛时期三天用一榨油。师传徒、徒为师四十余世。土地革命时期逐步成了地主武装的据点。一九三零年九月底,徐向前率领红军攻克反革命势力,寺内民团缴械投降。随后,永宗寺逐步成为了红色游击区。日本侵华过程中,永宗寺因遭受轰炸等变得破败不堪,目前寺内只有“大雄宝殿”依然完好无损。
永宗寺位于大悟县丰店镇的东北三公里处,是五岳山的东段——蓬花山,在付堂村境内,与宣化店镇旦庄村接壤。两米宽、四米高的石墙镶嵌在蓬花山的山岭上,似南倾的半月形。围地面积八百余亩,古树参天,四季云雾缭绕。春秋时节,远处只闻钟声不见庙宇。院内龙井泉水似寸管喷出到井旁的池中。现有建筑面积836平方米。环境优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永宗寺坐北面南,三面环山,古木环绕。橡树尤多,虬枝挺拔,枝叶繁茂,郁郁苍苍,于四围之山所仅存。寺庙外墙斑驳,苔痕时显。庙门书四字:永宗宝寺。进得寺门,满目荒芜,旧日的庭院,今日爬满南瓜藤。寺门侧有红檀,最为高耸,二人不能合抱,根部中空,可容一人蹈空留影。主干半腰折处发灵芝一枚。又有红枫、栗橡、香樟、榆树等近百百年古树。在山门外南面低处,银杏郁郁葱葱,若耸立云端。在杂乱的花草树木之间,修修补补的院墙之上,残破不堪的纹饰之隙依稀可见旧时的规整庄严。历史的沧桑,在每一块石墙砖瓦梁栋窗棂上得以显现。 昔日的辉煌虽已不再,却难以抵挡信徒们虔诚的心。春秋时节,常有香客慕名而来。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主页,微博:行走在云淡风轻,新浪博客:Sweethui,梧桐子个人主页,梧桐子家乡专题页面,名镇品游了解更多详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