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艺百花园中,东昌八角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一朵艺术奇葩。东昌八角鼓,是聊城一带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当它并不是由东昌府本地土升土长起来的。据记载,八角鼓在清乾隆以前,在八旗军队中流行,以后又流传到民间。山东省除聊城市外,荷泽、济宁等地也有八角鼓这个曲种。这是与南北交通要道古运河的流经区域密切相关的。
八角鼓,满、白、汉等族的打击乐器,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东北、华北地区及云南大理、剑川等地。八角鼓原盛传于京都,据传,它由满族八旗的首领各献一块上乘木料镶嵌而成,象征满族八旗的团结。其后以八角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曲种。其所以称为东昌八角鼓,是由于八角鼓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在清乾隆年间沿运河传入东昌府后,被民间艺人所接受,经过当地艺人的兼收并蓄,与东昌府地方方言和一些地方民歌相融汇,逐渐形成了具有东昌府地方特色、全国独一无二的说唱艺术。
东昌府八角鼓曲艺是以其主要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命名的。鼓身教小而扁,框高5厘米,对边长19厘米。鼓框用八块乌木或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蒙以蟒皮,羊皮或马皮,以小鳞蟒皮为佳,四周边缘镶嵌骨片装饰。八个角每个角里有一个孔,在每孔中镶三枚铜片,意即满洲、蒙古、汉人的八旗。八个孔二十四个铜片,意即满、蒙、汉八旗二十四位"固山"。边框的七个面上,均开有海棠花瓣形的透孔,各装一对铜制小钹,意思是"定罢干戈",表明了希望天下太平的含义,还有一面边框装有小铜环,系两根丝质长穗为饰,意即谷生双穗,希望丰收的意思。八角鼓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可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演员演唱时,左手持鼓,鼓身竖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弹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过去有"挝鼓十法"、"击鼓五法"之说,现有常用的有坐、弹、垫、轮、搓、磕、分弹、簸等。民间有口诀曰:"怀中抱月不许偏,四平八稳忌耸肩。摇鼓抖腕臂别动,打垫轮搓应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响,簸(摇)法常用于曲调的托腔部分,弹、垫、轮、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乐的前奏、间奏部分。随着三弦弹奏的主旋律,运用技巧,唱的委婉动听,引人入胜。摇振鼓身,小钹互相碰击发音。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弹击鼓皮的背面。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振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清脆悦耳。
东昌八角鼓唱腔为曲牌联套体,以八角鼓击节,辅以三弦伴奏,后又增加了扬琴、琵琶、二胡、截板、小钹等弦乐器。演唱形式灵活,可有专门乐队,也可以演员自兼;边奏边唱,可一人一角,也可以分生、旦、净、末、丑演出;既可演全本整套,也可演折子清唱。它的曲牌很多,据老艺人讲,当年流传的约有七八十个,东昌府区文化馆在1979年仅录音记谱就整理了36个。它的传统曲目也很多,清唱大段有《送穷神》《耗子告猫》等,长篇以《莱芜县》较著名。大小段子和能化妆演出的剧目大约160多个,这些节目的文字材料,除省戏剧研究室保留下60多个外,东昌府区文化馆还有8个,其它部门已经失散。现保留曲牌70多个,传统节目100多个。
东昌八角鼓的独特表演风格,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国初就对此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邀著名八角鼓艺人逯本荣、石兆义、亢怀明等赴京献艺,录制音响资料。其后,东昌八角鼓创作出了一批现代题材的曲目,在中央、省、地大赛及汇演中多次获奖,曾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化部、省曲协、省文化局的表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