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县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江西省进贤县

董源(?-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为纪念董源的伟大成就,国际天文学会将水星上的环形山以其名字命名。

巨然(生卒年不详)

巨然,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汉族,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徐熙(生卒年不详)

徐熙,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今进贤西北)人。江南望族,世仕南唐,工绘花鸟,虫鱼,蔬果,注重写生,好游园圃,以求情状。所作花木,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敷色晕淡纪碎为功”,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芯萼,略施杂彩,不掩笔迹,而神气生动,人称“落笔花“。所绘禽鸟,形骨秀,妙而有神,曾作“铺殿花”、“装堂花”,为宫廷装饰之用。 徐熙与后蜀画家黄筌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的两大流派。黄筌多绘宫中的异卉珍禽,徐熙多画江湖间汀花水鸟,故时有“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之说。世人评说:“黄筌之画、神而不妙;赵昌(北宋画家)之画妙而不神。兼二者一洗而定之,其为熙欤!”其孙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均为北宋画家,师其祖工绘花鸟,颇有名气。

晏殊(991-1055)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村)人。其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 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 ,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诗、文、词兼擅。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人。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著名词人。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因而仕途很不得意,一生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他的主要著作为《小山词》,《全宋词》收其词260首。其中长调3首,其余均为小令。他的小令词在北宋中期发展到一个高峰,用清壮顿挫的艺术性,揉合了晏殊词典雅富贵与柳永词旖旎流俗特性,既雅又俗的歌词合乐的典型音乐形象,使词这种艺术形式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取得扭转雅歌尽废的历史性作用。

吴居厚(1039—1114)

吴居厚,字敦老,洪州(今南昌进贤)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时尽力奉行,后也因为支持变法遭贬。绍以集贤殿修撰起用,掌管东南六路漕运,兼管制茶、盐等事。再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晋光禄大夫,以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大观元年(1107)因年高告退,以资政殿学士改任鸿庆宫提举。政和三年(1113),他以武康军节度使出知洪州。翌年病逝。病逝后徽宗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赐御葬于进贤麻山。著有《吴居厚集》。

包实夫

包实夫,明初江西进贤人。元末包希鲁之子。事亲尽孝,明经力学,馆于太常里。洪武年间,包实夫回家去省视他的父亲母亲,半路上忽然碰着了一只老虎,衔住了他的衣服,竟把包实夫拖到树林里,老虎才把他放下了蹲着。包实夫就拜着老虎问道,你将要吃我么,那是我的命运注定的,我有什么恨呢?但是我还有父亲母亲,两个人的年纪,都是已经七十多岁了。倘若你可以应许我终养了我的父母,那时候假使我还存在世上,那末我一定自己来送给你吃,你看可以不可以呢?那老虎听了包实夫这一番说话,就舍了包实夫竟自去了。这就是“实夫拜虎”的故事。此事见载于《明史·孝义一》,在当时被视为孝义的典范。

向 宝(1366年-1428年)

向宝, 字克忠,进贤人。洪武中,以进士授兵部员外郎。明史记,九年无过,擢通政使,以不善奏对力辞,改应天府尹。建文时,坐事谪广西。成祖即位,召复职。已,复坐事下狱,降两浙盐运判官。仁宗在东宫,知其廉。及即位,召为右都御史兼詹事(宰相),并给两俸。寻应诏陈八事,多可采者。宣德初,改南京。三年入觐,帝悯其老,命致仕。归,卒于途。”持身廉直,平居言不及利,身后家无余财。

舒芬(1487—1531)

舒芬(1487—1531),字国裳,号梓溪,明南昌进贤人,经学家,正德十二年(1517)状元。 著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舒芬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二岁作《驯雁赋》,被南昌知府荐为博学弟子。武宗朝登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舒芬为宦清正,敢言直谏,正德年间(1506—1521),因谏阻武宗常以打猎巡游,寻欢作乐,荒废朝政,被贬谪为福建市舶副提举。嘉靖间,又因哭谏世宗而入狱,并夺俸三个月。不久,舒芬母亲病故,扶枢南归。他因虑国忧民,积郁成疾,于嘉靖十年含恨悲愤而逝,世人称之为“忠孝状元”。万历三十六年(1608),神宗追谥为文节。同年,进贤士民于县城坛石山建文节祠,纪念其文华节气。舒芬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十八卷,全书分内集八卷,外集十卷。还将文天祥、谢枋得的诗文、传记等编辑为《成仁遗稿》。

朱廷声(?-1537年)

朱廷声,字克谐,南昌进贤人。弘治十二年,登进士,授行人,后改监察御史。正德初年,太监刘瑾擅政。朱廷声上疏进言请诛杀刘瑾,后被诬陷为奸党,罚米落职。刘瑾被诛后,起用为浙江按察使司佥事。正德十六年,改湖广按察司副使。嘉靖二年,升任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湖广右布政使。嘉靖六年,升福建左布政使。次年,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等地。嘉靖九年,升刑部右侍郎。史评朱廷声笃实不浮,谦约有守。

半生缘(2015-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