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相诸葛亮曾在沔城读过书,至今留有读书台遗址,在沔城古柏门外。
相传,诸葛亮于建安八年(203年)秋来沔城与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楚女成婚。婚后,每天在黄府花园内读书台上攻读天文、地理、兵法等书,造就了经天纬地之才。次年春,诸葛亮在读书台前栽了两株柏树后,就与爱妻黄楚女回到隆中。不久,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辅佐汉室,官至蜀国丞相。
建兴十二年(234),后主刘禅为缅怀诸葛亮的功绩,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并令在沔城读书台处建“诸葛武侯祠”,供四时祭祀。此祠明、清时期尚存。原武侯祠高8米,殿宇明三暗五,亮脊雕柱,上盖红色琉璃瓦,颇为壮观。因而成了一处名胜,前来游览的人甚多。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还留下了诗句和对联。
陈友谅在沔阳州任狱吏时与张定边浏览诸葛亮读书台时,曾即兴赋诗二首:
(一)武侯祠内话古今,读书台上思孔明;才女虽丑佐贤相,功盖三国励后人。
(二)刘备早无川蜀地,武侯尚有读书台;古往今来论文武,无文有武岂算才。
明代文豪、嘉靖年间进士归有光在此游览后写下七绝一首:
古柏森森诸葛栽,遗风千载留书台。功成鼎足垂青史,誉过萧曹良相才。
清代文人杨会康撰写的一副对联中,亦赞美了读书台:
读书台,屯甲山,胜迹在望,诸葛大名垂宇宙;千佛寺,百神庙,梵声相应,众仙同日咏霓裳。
诸葛亮读书台遗址上,现有碑文一块,长2米,宽1米,并刻有诸葛亮之像,虽经风雨剥蚀,雕像雄风犹存,字迹仍然清晰可辨。
1985年以来,沔城人民自筹资金、砖瓦、木料重修武侯祠和读书台。现建有武侯祠门楼、诸葛亮大殿和千佛寺等。诸葛亮大殿高12米,明三暗五,窗明格亮,内塑诸葛亮雕像,绘有诸葛出山、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天水关、八卦阵、智取陈仓、空城计等三国故事图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大相肖像。读书台周芳草碧绿,武侯祠前杨柳葱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