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菜焖肉
“干菜焖肉”据传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徐文长虽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但晚年却潦倒不堪。当时,山阴城内大乘弄口新开一肉铺,请徐文长书写招牌,招牌写好后,店主便以一方五花猪肉相酬。徐文长正数月不知肉味,十分高兴,急忙回家烧煮,可惜身无分文,无法买盐购酱。想起床头甏内尚存一些干菜,便用干菜蒸煮,不料其味甚佳,从此,便在民间传了开来。干菜焖肉讲究焖烧入味,蒸制酥糯,以味取胜。香酥绵糯、油润不腻,色泽枣红、咸鲜甘美,颇有田园风味。
属绍兴菜系,有滋阴调理的功效。口味:咸甜
猪肉枣红、干菜油黑,鲜香油润,酥糯不腻,咸鲜中略带甜味。猪肋条肉(五花肉):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但由于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
清明果
我很喜欢吃~枫桥的陷是豆腐 雪菜 肉丁,其它地方也有用豆沙作陷的、
清明果,果形似饺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种食物,据说是用来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后是采摘清明草的好季节。绵软的淡粉团在手里捏揉,隐隐有清香气。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
喜欢~但是家里炸臭豆腐很麻烦,还会弄得臭烘烘的,所以很少吃。每次外婆在厨房炸的时候,我就和弟弟在旁边抢着吃了,蘸着番茄酱,味道好极啦~
“臭豆腐” 其名虽俗气、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却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休闲风味,古老而传统,一经品味,常令人欲罢不能,一尝为快。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制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
诸暨人吃臭豆腐喜欢豆瓣酱,味道鲜美。
糖烊
每年7月半(鬼节)左右,奶奶就会做这个、 很好吃、
制作方法:
1.将大米在水里泡3至4个小时,等泡软了以后用豆浆机将它打成米浆。
2.在蒸笼上垫一层干净的纱布,另一头烧一锅开水,把白糖放进水里溶化。
3.把米浆倒进水里,搅拌均匀,这时候,米浆水有了一定的厚度,会比酸奶更黏稠。
4.舀一勺米浆水摊一层在蒸笼的纱布上,蒸上15分钟。
5.接着再煮一锅水,放入白糖溶化后,重复第3个步骤,并把新的米浆水摊到第一层已经蒸好的米浆水上。
6.继续重复以上工作,摊第三层、第四层……
7.最后一层蒸完后,等它冷却后放进冰箱,随吃随切,否则边缘会变硬。
在诸暨农村,说起藤羹很多人并不陌生。山里农民自制的藤羹,是自己吃的,也有送人的,有的人家做的多,也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诸暨市鼎新村素有藤羹、榨粉专业村美誉,做藤羹、榨粉是村民的传统产业,也使村民种出来的粮食(大米)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
诸暨人超喜欢吃的东西:下之前要把这个放在水里浸涨,要不煮不熟。
最佳搭档:山笋 咸菜 肉粒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为浙江诸暨的传统风味名菜,无论是起屋造宅、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寿诞、喜庆、丧宴,每每成为席上头道菜肴。相传,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与宠臣刘墉一起微服私访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阮,信步来到苎萝山脚小村,只见农舍已炊烟袅袅,方觉肚中饥饿,在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好一个西施豆腐”,脱口而赞。
“西施豆腐”因豆腐雪白细嫩,配料高档,加清汤而烩,汤宽汁厚、滑润鲜嫩、色泽艳丽。西施豆腐是一种羹汤,是豆腐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食品,在诸暨一带比较流行,而且很有些历史。诸暨是西施的故乡,因此在这种美食前冠以西施的名字,当地人也称之为荤豆腐。
制作西施豆腐原料质量是关键,其次是勾芡,太稀成汤,太稠也失去味道。
诸暨的做法:
一道西施豆腐,需有豆腐、猪血、淀粉、鸡汤、时件(鸡肠鸡肫之类)为基本原料。制作时,把豆腐、猪血切成丁,连同鸡汤、时件、调料一起倒入锅中,用水煮沸后,取淀粉若干,边倒边搅,边搅边倒,不得稍停,至锅内扑扑有声粘成稠状,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气四溢中做成了。然后一碗碗从锅里舀出,取一调羹将之一口口送至嘴边,伴随着吹嘘吹凉声,略加囫囵咀嚼,便有一股股鲜嫩滑溜泌入五脏六肺,于是啧啧声四起,味道就吃出来了。
豆腐滑嫩,香味浓厚。
麦花
香香脆脆的可好吃了~
麦花 (又叫巧果),巧果是传统产品,它很有特色的,以芝麻为制作主料,烹饪技巧以为主。
巧果是糕点中的传统产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江浙一带有这样的习俗,即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走娘家时,都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因此,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后乃是巧果的生产旺季。
乞巧节吃的巧果也叫做“巧饽饽”,通常是用模子刻出来的,做成既可观赏又能食用的小面食。这东西多半都呈几何图形的,上面还有各种很精美的吉祥图案花纹。比如经常见的就有莲蓬、桃子、老虎、狮子、猫咪、猴子、大公鸡、小猪、鸣蝉等。放铁锅中烙熟以后,用红线绳加了秸草支撑着串起来,下头缀上一点彩色穗子。有十几个巧果弄成一串,挂在墙壁间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装饰品或是零食。据说吃了这样的巧果,孩子们就心灵手巧了。果真是否这样大概无所谓的,重要的只不过是一种风俗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