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镇生产陶瓷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陶瓷的手艺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据记载,陶瓷生产其制作之经过:“先于暇时深入山腹取陶土曝晒于旷野使之风化,移入圆池,引水浸之,架木耙耙之,渐成泥汁,曳入方池,蛰淀为泥,负运至陶场应用,做器者将泥揉成块,置于石轮上,相其出入以手造成器,晒干为坯,装如冶炉,以炭火烧之既成。”
拉坯:
是陶瓷生产重要环节,陈炉技术高超的老艺人手工拉出的 各类器物无需用卡尺测量,个与个之间误差很小。拉坯成型仍采用传统石轮车手工拉坯。石轮是拉坯工作平台,它的旋转动力来源有二种,一是依靠小电机带动皮带传动石轮,旋转拉坯成型,这种动力来源只是拉中小型器物使用。陈炉镇生产大型陶瓷器物由其是生产大瓶时仍然使用最原始的动力来源,即主动石轮和从动石轮用皮带连接,主动轮平台边缘有一轮窝,匠人用一根2米多长的木棍,顶部被木横梁上的绳索套住,根部带有稍度插入轮窝,匠人双手反时针方向拨动石轮旋转,主动轮经皮带将旋转动力传给从动右轮,从动轮的匠人趁石轮旋转时撩水正泥拉坯。拉坯成型的器物毛坯要经过窑内晾干,待晾到半干时经匠人抬到石轮上修坯。修坯常用的工具是S形铁刀旋削,将不平处或厚薄不均的地方修平修光。再慢慢晾干即可上釉,装饰图案。
上釉浆:
釉浆原料主要成分是釉石、石英、长石等原料。经古老的石碾碾成粉末,按比例加水调成糊浆盛入大缸便可使用。陈炉陶瓷釉浆的颜色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姜黄釉、酱色釉、铁秀红色釉。上釉时陶瓷毛坯体积小的采用蘸釉,陶瓷毛坯体积大的采用浇釉法。
陈炉最为壮观的是碗坯蘸釉,陶艺人选好天气,用担子将碗坯由停坯窑担到晒坯大场。一担毛坯的重量约有200斤,将几千只碗坯在大场上整齐排列摆放,站在窑背上俯看其线条韵律,宏大的场面真可谓劳动创造了如此精美画卷。蘸釉时匠人将釉浆盆放置毛坯边缘,执碗坯底浸没釉浆盆蘸釉,其动作中含有澎、涮、缀、提、均整套动作程序要快速连贯一气呵成,观看者真为其轻巧快捷的动作艰韧不拔的精神所折服。转眼蘸釉匠人便置身于众多碗坯迷宫之中。浇釉,体积较大的陶瓷毛坯上釉用浇釉法。浇釉通常几个人匠人同时工作。盛釉浆常用一口铁锅,铁锅安放在一圆筒匣钵上保持平衡,将陶瓷毛坯放在锅里,匠人手提马勺盛满釉浆,由上浇下,浇釉时动作轻盈快捷,釉浆浇在毛坯上要厚薄均匀自然。
装饰与图案:
陈炉陶瓷的装饰手法有刻、剔、描、绘、刻花和剔花,最为特色的是在黑釉巨瓶上用此手法。匠人大多为女画工,厂方根据客户和市场需要设计好图案,图案有龙凤呈祥、牡丹、芍药、虎踞深山、福禄寿等。将图样绘于陶坯上用铁签按图刻出纹线,分出纹饰与底衬,再用竹片刀将釉面剔掉,剔掉部分厚薄要一致光滑,纹样立体层次分明,陈炉生产的黑釉巨型工艺大瓶高度可达2米多,直径近70公分,一个优秀画工精工细琢,一周时间才可完成一件成品。
目前陈炉刻花最多的是为酒厂生产的黑釉陶瓷酒瓶,数量非常多,每天偌大的停坯窑里几十个女画工头带手帕、腰系围裙、一个马凳、一把刻刀,拉家常中完成了手中的活计。
描绘手法主要用于民间使用的碗、碟、盘、菜盒、枕头等陶瓷器皿。颜色主要为蓝色。画工有男有女。这种描绘手法对图案没有绝对要求。全凭画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主要图案有各类花草、十二属相、飞禽鱼虫,一个高产的画工每天可画各种图案白瓷蓝花碗1000只以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