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韩城党家村

家乡区县: 渭南韩城市

走进党家村,首先看到的是高耸于黑压压的屋脊上的节孝碑。节孝碑是一座二丈多高的碑楼,青石的基座,楼顶为悬山两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沟、五脊六兽。脊为透雕,横脊中部有一尊一公尺高的两层圆雕小阁楼,檐下为仿木砖雕。横额四字:"巾帼芳型。"额框由游龙、麒麟、香炉等图案的透雕组成。下面自东向西列有四幅雕刻:喜鹊梅花、鹤立溪水、青云奔鹿、鸭戏蓬莲。再下左右两联:矢志靡他,克谐以孝;纶音伊迩,载锡其光。中下方为正碑,一丈多高,上端透雕着三龙捧旨的图案,中嵌"皇清"二字,碑两侧有浮雕花边,远看若有若无,近观八仙如晤。整个碑楼,华美精致,几乎集党家村砖雕之大成。细看碑文,上书"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孺人"即"夫人"之意。据说是牛氏的丈夫党伟烈进京赶考,可还没有踏入考场就暴病身亡。风华正茂的牛氏终日以泪洗脸,在众人的白眼与冷嘲热讽中,战战兢兢地一直守寡到5 2年后去世。皇帝得知后,降旨追封党伟烈为徵仕郎,并命笔题碑,旌表节妇牛氏。在封建伦理制度中,男尊女卑,虽说妇女节孝能被朝廷立节孝碑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但地位低下的节孝之妇,即便有荣耀也只能随夫而得一个"孺人"之号。这份幽怨与辛酸,或许唯有那冰冷的节孝碑知道。

文星阁穿透六百年的风铃声
夕阳渐渐西沉了,沐浴在夕阳余辉之中的文星阁,就像是一枝直插云霄的桅杆,挺拔中透着一股坚韧。六根铁绳从顶下牵起六角飞檐,飞檐末端各垂一只大铁铃,风争铃摆,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据村中的老人说,只要塔铃连响两天,十次中有九次是要下雨的。
文星阁的塔身颇像《封神演义》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镇妖宝塔。登梯而上,仿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一层门额题"文星阁"三字,门外也悬挂一副木制对联:"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阁内供奉着圣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层分别供奉着颜渊、曾参、子思以及孟轲的牌位。五层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顶层供的则是一手拿笔,一手执卷,正在点元的魁星爷--文曲星的塑像。
六百多年以来,文星阁不断重建,越建越高,几乎倾囊了党家村几年的财物,然而党家村依然没有得到文昌星的眷顾与垂青。于是,有人从风水角度说,因阁建于谷中,两边塬上,不到塬边看不见。阁尖没超出塬畔是党家村未出状元、探花一类人物的缘故。真可谓是成也风水,败也风水。

依托灵魂之四合院
风水既讲通气,也讲聚气。要通气,就必须有通道;要聚气,就讲究迂回曲折。选村址如此,建巷道、筑房屋也是一个道理。因此,党家村人在村内的巷道布置、房屋的构造上煞费苦心。除了祠堂、学堂、哨楼、寨子、文星阁等公益建筑之外,最典型的就是一般人家的四合院了。因为四合院不仅是党家村人之安身之所,同时也是党家村人灵魂所依托之处。党同印家的四合院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据党同印介绍,党家村的四合院特点是:125座四合院鳞次栉比,对称工整,长短巷道,错落有致,所有四合院均依阴阳风水而建;古民居里的人们有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和传统,党家村村寨格局基本形成后的几百年里,这里从未发生过水患。每逢雨季来临,村中巷道畅道,雨水从各个四合院流到河石砌墁的水道(亦是巷道),再由西北向东南缓缓流入泌水河,这样合理的排水系统,即使连下十天半月的连阴雨,村中仍安然无恙。

赵柳LLY(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