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河潭

家乡区县: 贵阳市花溪区

贵州天河潭风景区内兼具黄果树瀑布之雄、龙宫之奇与花溪之秀,集飞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与天生石桥于一身。是一个典型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溶洞。贵州天河潭风景区分为水洞、旱洞和外景区三部分,水、旱两洞相邻,洞前是峭壁环围的碧水深潭。水洞长1000余米,半是人工半天然,登舟入洞,借助稀疏的灯光和导游的手电筒辨认着一处一处各各不同的景物,颇有一点神秘之感。洞尽船出,豁然开朗,但见茂竹修篁丛丛簇簇,一泓绿水微波不兴,野趣天成,静谧无声,此处名“竹林翠溪”,宛如一世外桃源。旱洞共三层,满布着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其第三层洞厅轩敞,一座天然石桥飞架两悬崖间,人称“奈何桥”,桥下即是深不可测的阴潭,景观之奇特,令人叫绝。旱洞出口处,有苗寨一座,是专为旅游者兴建的,游人尽可在此亲身体验一次苗家的婚俗。

黔中一绝——天河潭,浓缩贵州山水精华天下第一溜——400米高空滑翔溜索。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资源的水文化游览系统——水车、水碾、水磨、香粑车。

独特的历史名人隐士文化——吴中蕃墓、梦草园。

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村——竹竿舞、团结舞、抢新郞。

天河潭风景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境内,距贵阳市24公里内兼具黄果树瀑布之雄、龙宫之奇与花溪之秀,集飞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与天生石桥于一身,浑然天成;农舍水车,小桥流水,野趣盎然,清幽宜人。

天河潭是典型的薄层碳酸盐岩裸露地块,褶绉频繁,断裂交错,河谷拐曲,纵横深切;河床上堆积的二十多处钙化滩坝,串连着二十余个溶洞。一九九0年初,花溪区委、区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天河潭为风景旅游区。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和建设,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正式对外开放。。

天河潭风景区位于花溪西北部,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东起花溪水库大坝,西至湖潮乡上车田,北接石板镇隆昌村,南抵贵阳至安顺公路茨凹路段。

天河潭景区距贵阳市中心24公里,距花溪中心区14公里。

天河潭原名天生桥,以芦荻河经暗湖形成竖井深潭,穿天生石桥流出而得名,是典型的薄层碳酸盐岩裸露地块,褶绉频繁,断裂交错,河谷拐曲,纵横深切;河床上堆积的二十多处钙化滩坝,串连着二十余个溶洞,形成明河、暗洞、桥中洞、洞中湖、天窗、竖井、绝壁、峡道等复杂纷纭、多姿多彩的岩溶洞景观。河水被阻塞,产生旋回流,在强烈的溶蚀作用下,经历千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形成的“腹中天地阔”的龙潭洞庞大空间---地下天楼、天桥楼、鹊巢楼、月牙楼、海螺宫、潮夕潭、木鱼潭等地下暗湖溶潭。

天河潭风景区,自古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曾经是明末清初吴中蕃隐居之地,并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但由于水患问题,一直没能很好的开发利用。“最怕乌龙吹海螺,洪水灌满木鱼壳;牛马冲进阴潭河,狗哭狼嚎鬼闹坡。”这首民谣似乎已经慢慢远去,但作为天河潭附近的村民对它仍然心有余悸,它是天河潭1990年水利改造以前的真实写照。

1990年起,花溪人民政府建立了天河潭开发工程指挥部,大力植树造林,打通暗河通道,解决水患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和建设,于1992年3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天河潭从此成为了大家旅游的好去处。

进入景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210米的钙化滩瀑布,也是目前国内最宽的钙化滩瀑布。瀑布下游这一段河叫香粑沟。瀑布飞泻而下,在香粑沟河段那星罗棋布,奇形怪状的石灰溶岩洞,或迂回婉转,或奔腾跳跃,形成美水、浣沙洲、绾髻园、仙女出溶等景点。丰水时,瀑布如脱缰的野马轰鸣而下,势不可挡,在冲坑溶潭下溅起漫天水雾,蔚为壮观。枯水季节,瀑顶上挂下滴的瀑布如丝如绺,在微风吹拂下,洋洋洒洒,连接钙化滩的是卧龙湖,长长的龙脊──百步石桥浮现在湖中,湖水清澈如镜,湖岸上桃红柳绿,犹如世外桃源。

2008年11月28日,天河潭风景区通过AAAA审核评定,正式进入国家AAAA级旅游区行列。

天河潭风景区自开放以来,十多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170多万人次。中央领导田纪云、邹家华、谷牧、姜春云、万国权、秦基伟等曾到天河潭观光游览,亦有张仃、谢孝思等各类知名人士到过天河潭,并留下了不少墨宝。最早发现和赞美天河潭的是著名诗人吴中蕃,曾留下天河潭八景诗,现已整理编印成书的有《名人颂天河潭》、《洞桥天生----天河潭》和《吴中蕃诗萃详释》。尤以谷牧题写的“黔中一绝”最为高度。

赞美天河潭之美景。

sunshine(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