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剧
早期班社上演的剧目内容大多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内容杂乱粗糙。解放后,挖掘整理了一批庐剧传统剧目。
口述的有叶厚棣的《柴斧记》、《郭华卖胭脂》,单玉奎的《万花船》,王开榜的《八宝山》、《小补缸》等,其中有的被收进《安徽省地方戏传统剧目汇编》。
1954年至1975年创作的《采茶》、《郭丁香》、《一把剪刀》、《王昌和》、《愚公志》、《后勤尖兵》、《退伍之后》等,分别参加了华东地区、安徽省戏曲会演,《郭丁香》还获演出奖。
在此期间创作的还有现代戏《严桥峰火》、《耕读花开》,古装神话剧《双蝴蝶》,现代话剧《印染工》、《并蒂花开》、《回乡路上》等。
1988年,徐东平的戏剧小品《街景》,获华东三省一市“吴楚杯”大赛优秀奖,王帮经的话剧《换牌》,获团省委主办的省青年艺术节优秀奖。
二、音乐
解放初,机关、学校每逢开会必互相拉歌,气氛热烈。各中小学大都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传授音乐知识。无为师范开设音乐班培育师资。无为县歌舞话剧团曾创作《大江儿女》等音乐作品,参加地、省会演和比赛。
1973年至1976年,县内组建5人业余音乐创作组,在无城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参加歌曲创作的有40余人。4年间,创作歌曲147首。其中《咱们的肩膀不简单》、《淮河,我为你纵情歌唱》、《地球仪》、《夸哥哥》、《毛主席视察炊事班》、《党的一大会址》等15首,分别发表在《江淮新歌》、《安徽歌曲》上。
1979年后,创作歌曲更为活跃。至1988年,创作歌曲575首、词311首。还创作不少器乐曲。无为纺织厂工人音乐创作小组创作的《焊火,姑娘心中最美的花》,获1984年全国《建设者之歌》优秀节目奖和安徽省职工音乐创作会演创作二等奖;《幸福生活不是梦》,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出版发行;《农村小唱》由安徽省电台作为每周一歌教唱节目,向全省播唱;《秋天里,乡村是多么美好》和《放鸭歌》(词)获安徽省农村题材歌词创作鼓励奖。县第二中学音乐教师李声涛创作的《金色的筛子会唱歌》获安徽省农村歌曲优秀奖;1986年,他写的《飞吧,小鸟》获全省少儿歌曲创作奖。1987年春,县音乐代表队参加巢湖地区首届歌会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甜甜的水蜜桃》(女声独唱,孙必泰作词、汪大刚谱曲)获安徽省电台“农村歌曲”征歌创作鼓励奖,由省电视台制成音乐片。庐剧音乐也作了革新,省电台曾派编辑和录音师专程至无为县录制了长达3小时的7出庐剧选段新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