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沟香稻米产于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风景区镇头寺呵泉灌区。泉水是深层地质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含有钙、锶、锌等17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稻种珍异,依水而生。香稻米起源于宿州郫湖里村的野生稻种,被镇头寺的住持发现后移植到寺前水田种植,经天然泉水灌溉,成熟后香味奇特,清代嘉庆年间被列为宫廷御用贡米。
简介
产于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风景区呵泉灌区,稻种珍异,依水而生。曾被列为清 朝贡品,安徽名特产。固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之美誉。
夹沟香稻属于浓香型,米粒修长、色如汉玉,腹部有一个白眼点,在稻谷成熟的季节,随风飘香。种植香稻米土壤为肥沃的山淤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呈弱酸性,很适合香稻生长。经由深地质无污染天然呵泉水灌溉,含有钙、锶、锌等17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优质泉水润育了著名的夹沟香稻米,其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极高,经常食用具有滋补养颜和温胃补肾、明目醒肝、抗衰老及营养保健作用。
由来与发展
据传说,香稻米起源于宿州陴湖里村的稆生稻( 野生稻谷 ),宋太平兴国四年百姓采食充饥;同时被镇头寺的主持僧发现后移植寺前水田栽植,经天然泉水灌溉,其香味特浓。从此成为地方上一大特产。 清朝嘉庆年间,宿州太守为讨好嘉庆皇帝以香米贡进, 龙颜大悦,从此成为宿州岁岁进贡的必须品,因此也称“贡米”。解放后,在地方党政领导重视下,经科学技术部门的指导,退伍军人丁家亮同志精心管理实验,先后“花玉一号”、“辐射三号”与原种杂交,香型更佳,使遐尔海内外的特产香稻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得以品尝。如北京、上海和一些省城主要宾馆、饭店都有“香米”飘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夹沟香稻米一度保持在 1000 亩左右,产地也由镇头村扩大到五柳村(五柳村与镇头村水源、土质条件相似)。去年以来,经过科技开发及无公害栽培,面积已扩大到近万亩,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香糯米扩大到香粳、香糯、珍珠香、黑香、红香、绿香等六大系列十余个品种,亩产也高达 400 — 500 公斤,总产 400 — 500 万公斤,年产值可达 1600 — 2000 万元以上,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2]
条件及特点
香稻米生产环境条件及特点:
夹沟香稻米对环境的生产条件有三个方面: 一是矿泉水质,夹沟香米最初产于镇头寺呵泉、珍珠泉下,相传始种时仅十余亩,亩产50—100 斤,开发系列香米同样用优质呵泉、珍珠泉水浇灌,经化验富含锶、镁、锌、钼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附鉴定化验报告)。二是镇头与五柳村均为肥沃的淤黄土质,再加上长期大量施用有机农家肥,是造就夹沟香米的主要外部因素。三是品种必须是种植香糯米与开发后的六大系列十余个品种。香稻米品的特点是米粒修长,色如汉玉,腹部有一白眼点,在稻谷成熟季节,随风飘香。[2]
历史
夹沟香稻栽培历史悠久,早已记入国内特色品种之中,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农学》、明代农学家王象 所著《群芳谱》中对夹沟香米均有记载。《养生要集》载:“香米味甘,主利五脏,长肌肤,好颜色”;《 理生玉镜》曰:“以五十粒入它米数升饮之,芬芳馨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香米能润心、肺, 和百药久服健身延年。”
据传,香稻米起源于宿州郫湖里村的野生稻种,被镇头寺的住持发现后移植到寺前水田种植,经天然泉 水灌溉,成熟后香味奇特。由于“夹沟香稻米”在煮饭的时候会发出扑鼻的清香,固有“一家煮饭十家香, 十家煮饭香满庄”之美誉,亦有民间诗人为“夹沟香稻米”提诗:“呵泉水秀地,镇头米漂香。”
清朝嘉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京,史称“贡米”。建国后被省政府列为“安徽省名特产品”,从1960年 起在全国历届农业博览会、交易会展出,在“99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获名牌产品证书。
建国后,经科技部门指导,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品种也由过去单一的香糯米,扩大到香粳、香糯、珍 珠香、黑香、红香、绿香等六大系列十余个品种。“夹沟香稻米”从培育、插秧、收割到磨碎,都是人工化 。而且还对香稻米经过笼谷、筛选、抛光、免淘等技术处理,保持了米质纯度、色泽亮度、味道的香度。
“夹沟香稻米”畅销全国各地。不但是无公害、免淘洗的绿色食品,还是馈赠亲友、一享口福的美食佳品。
特点
夹沟香稻属浓香型,米粒修长,色如汉玉,腹部有一白眼点,在稻谷成熟季节,随风飘香。种植香稻米的土壤为肥沃的山淤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 呈弱酸性,很适合香稻的生长。经由深地质无污染的天然呵泉水灌溉,含有钙、锶、锌等17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优质的泉水润育了著名的夹沟香稻米,其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极高,经常食用具有滋补养颜、温胃补肾、明目醒肝、抗衰老和营养保健作用。
物理特征
1、米粒的总外观应为细长。
2、完整无损的整米粒的平均长度不小于5毫米。
3、完整无损的整米粒的平均宽度不低于2毫米。
味道特征
1、有一股清新的香味,尤其是糯米。
2、做成米饭后,饭粒完整、柔软爽滑,有扑鼻的香味。
3、熬成米粥后,粥汤粘稠 呈乳白色,有扑鼻的香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