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
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民间泥玩
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
石雕石刻
浚县境内分布着大伾山、浮丘山、同山、白寺山、象山、善化山、凤凰山、紫金山、黑山等9座山峰,历史上盛产青石和花斑石。青石结构紧密,没有纹理,硬度适中,宜于抛光,不易风化,是雕刻的上乘石材;花斑石历来以质地细腻,花纹艳丽,光泽如玉,易雕易磨而著称。大自然的赐予为石刻艺术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出土的汉画像石则标志着浚县石刻艺术的崛起。浚县的石刻艺人从汉代出发,创造了“汉画像石”、“中国最早的大石佛(大伾山大佛)”,北京十三陵、、开封龙亭、南京中山陵、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历史性重大建筑,都少不了他们非凡的身手。著名作品有大伾山摩崖大佛、浮丘山千佛寺石窟、陇西尹公浮图、北魏石兽、唐代大伾山铬,《准敕不停废记》碑、《康显侯告》碑、龙洞壁雕、王阳明《登大伾山》诗、王铎摩崖题记。
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
工艺制镜
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陕西、河北、天津等十多个省市。
泥咕咕
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主要集中在县城东南的杨玘屯,杨玘屯名字来自隋唐之交在此屯军的大将杨玘。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咕咕分为“泥货”、“烧货”两种,凡是需用嘴吹的泥玩哨,一般都要经过低温烧制后再施彩叫“烧货”。未经烧制晾干的泥塑干后再施彩刷漆为“泥货”。浚县泥玩的种类很多,根据内容形式可归纳为“鸟类泥玩”、“动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类型。”。每逢浚县正月、八月古庙会,只要你身临此地便可在街头巷尾看到很多身着农村服饰的妇女、小姑娘,有的挎着蓝筐,有的托着盘子,有的推着三轮车在街头卖泥玩具。由于浚县泥玩具内容丰富,造型古朴,风格各异,纹饰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不仅逗儿童玩耍喜欢,成年人也感到美不胜收,争相挑选存玩。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浚县泥咕咕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地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地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