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古尼道”---短调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短调民歌流行很广,内蒙古自治区各地都有,但由于地域与部族的不同又各呈风韵。

     短调歌曲旋律上口,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题材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蒙古族各种艺术中首屈一指的 ,其内容几乎涉及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常言说民歌伴随了蒙古人的一生,是毫不夸张的。孩提时代,伴随着摇篮曲入睡;玩耍时,唱着儿歌嬉戏;青春年少时,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恋情;女儿出嫁时,双亲唱起送亲歌;远嫁他乡的姑娘,在思亲怀乡的歌曲中,寄托自己的眷恋;离开家乡的游子,只有在歌声中,才能缓解心中的愁思;长辈们用饱含哲理的训喻歌教导子女……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 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

     比较著名的短调民歌是《白色的远山》、《黄骠马》、《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

 

赫年(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