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彝族婚嫁习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盘县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自古流传,是贵州乃至中国彝族婚嫁习俗的重要区域。盘县彝族地区主要包括了坪地
乡、四格乡、淤泥乡等彝族聚居区,盘县坪地乡位于盘县北部,与水城县的龙场乡,营盘乡和云南宣威
市田坝镇接界,毗邻洒基镇、松河乡、四格乡。四格乡位于盘县最北端,素有盘县“北大门”之称,境
内的坡上草原已被列为省级风景旅游区。淤泥乡位于盘县北部,东邻保基、南通羊场、西连鸡场坪、松
河,北依普古。淤泥乡境内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早在2000年就被省文化厅、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
“歌舞之乡”。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的形成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成因,它大约形成于彝族东进贵州地域,原有的游牧文化
逐步向农耕文化转化的时期。在经过了千余年不断发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整合之后,逐步形成了今天的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现今,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虽然也受到了现代婚姻礼仪和观念的影响,也发生了一些
变化,但其婚嫁习俗的本体仍然存在。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主要由对歌相识、请媒说亲、吃定亲酒、嫁娶四个部分组成。对歌相识,这是盘县彝
族婚俗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认识的主要方式。传统上不能在家内唱情歌,多选择离家有一
定距离、风景优美且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山坡山洼来对唱。双方通过对歌的形式表达情意,其情歌样式多
种多样,多为即兴演唱,只要能传递真情实感就行。例如:“郎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种葡萄,妹在山前
山后山左山右绣荷包。郎的葡萄酸酸甜甜辣辣苦苦合妹嘴,妹的荷包唏唏唰唰唰唰唏唏挂郎腰。”请媒
人,盘县彝族人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自由恋爱相结合,所以请媒人(彝语为“莫左”)提
亲的习俗在盘县彝族中一直留存。通过媒人提亲,一是向外界说明她们已经是恋人了,别人不要再来请
求提亲了,媒人在这里起到了公证的作用,一旦婚姻发生什么变化,媒人就要站出来说话评判。吃定婚
酒、押八字,押八字就是吃订婚酒,是决定双方婚姻大事的重要环节。按照彝族古老的宗教礼俗及族规
寨礼,男女青年在确定婚姻关系后必须要合八字。即看双方生年生月生日生时的五行天干属相之间是否
相生,如合适就正式订婚,也有不用合八字的,如淤泥乡的一些彝族同胞就没有押八字这一环节,一旦
情投意合就直接进行订婚。接下来就是在女方家摆酒招待客人,以女方家亲戚即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为主
,男方家也要有代表参加,至少四人,比如男方的父亲或者母亲、弟弟(哥哥不能去)、老表、姐夫等
。男方家代表到女方家门外要先放鞭炮,女方家亲戚也要鸣炮回敬。开饭前要先点香、烧纸、供饭,以
示对祖先的敬重。席间即把本家姑娘婚配的事告知大家,女方各家亲戚商议好谁家送些什么家具什物。
嫁娶,婚礼的第一天在女方家办,这天新郎(彝语为“阿乌七”)不到场,只是接亲人去且亲哥嫂不能
去,人数为6、8、16人不等,但一定要双数,女方送亲的人数一般要男方接亲人数的二倍,伴娘一定要
是结过婚的新娘的长辈,最低也是同辈分的人,而绝对不能是小辈。接亲时要带上一对粑粑(用簸箕装
,上贴大红“喜”字)、三柱香、三对蜡烛、红糖、最少两瓶酒、60斤肉、火腿。古时新娘出嫁要骑马
,新娘的坐骑由男方家提供,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先放鞭炮,女方家的人则准备好泼水。到门口要先唱调
子,对歌,不然不让进门,进门时要泼水。第二天早上,大家先喝酒,吃早饭时,女眷给接亲的人劝饭
,在碗底埋辣椒面、盐巴、肥肉,逼着他们吃下,把肉和菜串成串偷偷挂在他们衣服后面。吃完饭后,
用煤油和锅烟灰加上酒拌成浆糊,给接亲人抹黑脸,表示新娘家有脸面。
出门前,新娘必须梳妆打扮,到了预先定好的良辰吉时,由梳头的人为新娘盖上头帕,起身时新娘要先
戴上新郎弟弟戴来的竹篾帽,再包上包头,顶上黑色的纱帕(彝语为“苏破”)。胸前挂一面镜子,意
思是让身上的镜子射走娶亲路上可能遇到的鬼魔或邪气,保佑新娘新郎清吉平安,生儿养女顺顺利利。
而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或姐夫背新娘上马或上车,上马后又要喝一次酒,新娘喝完后把酒碗往身后扔
,使之砸碎,表示把碗砸烂后,新娘会慢慢忘记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的家庭。在出嫁路上,
新娘绝对不允许下马或下车,也不能回头望。陪嫁的东西(两箱、两柜、拜鞋等)全部由接亲的人负责
运送到男方,当时谁接谁就要负责到底,不允许半路分给别的人运送,送亲的人是不负责拿东西的。到
新郎家村口或门口时,要由婆家找两个八字好的人来扶新娘下马。要请个毕摩来退喜神(彝语为“色嘞
”),意思是将他们在路上可能遇到的鬼神邪气赶走,留在屋外,让新娘新郎平平安安、幸幸福福的生
儿育女过日子。新娘进入新房后,送亲的人就被请到堂屋喝“下马酒”,新娘由伴娘陪伴,到吃饭时才
出来和接亲的、送亲的人一起吃饭。普古乡人豪爽热情,邻里关系十分和睦,遇有婚事都不请自到,并
且要送礼钱、毛毯、被子、电器等物品,以示祝贺。晚饭过后开始闹新房,参加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姐夫
、妹夫、老表以及新婚男女各自的好朋友。闹新房的主要节目有喝交杯酒、咬苹果、点烟等,闹完后新
娘给这些人每人送一双鞋垫,让他们分享自己新婚的喜悦。第二天早上,新娘给公婆送上自己做的布鞋
,公婆则回送她一定数量的礼钱。回门前,由一位长者指挥新人磕头,大家酒足饭饱后就出发。带上十
二对糯米粑粑、三块肉、两瓶酒,给送亲的人发放礼物。到娘家,磕头、吃饭之后,若距离不远,就在
当天返回,如果距离较远,就等到第三天才返回。返回时,再由新娘的父亲送他们回来,从此两家就成
为一家人。
彝族婚嫁习俗的主要传承人有:吴朝英,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人;吴云龙,贵州省六盘
水市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人;吴大荣,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坪地乡莫西里村人,不但传授给自己的子孙
,还传授给有爱好的青年及其对彝族文化有兴趣的彝家青年,现有徒弟吴辉、李志坤、李胜永三人。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遵循了一定的古制,是盘县彝族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保持了彝族人由游牧文化
转向农耕文化过程中的大量的以婚姻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和观念。它既尊重青年人的自由恋爱,也维护
了古规的礼仪。彝族的毕摩文化也是其信仰文化的主要表现,是盘县彝族婚嫁习俗的特征之一。盘县彝
族的婚嫁习俗中还展现了丰富的歌舞文化。其中,歌唱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酒礼歌,二是哭嫁歌。习俗
中,盘县彝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文化和艺术,亦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尤其是歌唱文化表现得最为
完备在盘县彝族婚嫁习俗中,歌唱是其重要的载体,婚姻礼俗的展开上离不开歌唱。
盘县彝族婚嫁习俗是彝族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彝
族人的伦理、民俗等诸多领域,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彝族传统文化,是云贵彝族文化圈边沿地带的比较
传统的婚姻文化遗存。同时,盘县彝族婚嫁习俗还是当地彝族歌舞文化展示的一个平台,可以从这个平
台上看到许多彝族的歌舞艺术文化表现。
由于受到现代化进程和周边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盘县彝族婚嫁习俗中的传统意识正在淡化,大多数
彝族青年认为本民族传统婚姻的礼仪程序过于繁杂、陈腐,不如周边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简单化和新
潮,转而效仿他民族,而不再愿意按本民族传统婚姻的礼仪程序举行仪式。加上受现代通讯技术与人类
生活节奏加快等的影响较大,彝家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往往借助电话、手机、发短信息等现代文明的
产物,而不再像农耕时代一样的在山间、山洼,在月光下对唱情歌,互诉衷肠,从而使盘县彝族婚嫁习
俗中最鲜活的歌唱文化等在一天天消亡,很大程度影响到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sunflower(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