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者,天地四方也。普天之下,以“天地四方”为地名者,独“六合”一家,别无分号。笔者身为六合人,生于斯,长于斯,怀无限自豪之情,神游于六合故史,于浩繁的史料中搜罗值得回味的只言片语,加以自己未必正确的见解拼凑成文,定名为“闲话六合”以飨读者。
现在来看下那些发生在六合的故事:
千载棠阴
西周时,召公巡南国,曾在一株甘棠树(即棠梨树)下听讼,秉公决断,明辨是非,深受人们爱戴。人们相约不要损伤这棵甘棠,并写下了著名的《甘棠》诗流 传于世(见《诗经•召南•甘棠》)。后人即以“棠阴”喻惠政。召公当年南巡究竟在何处理政?六合古名棠邑,其得名是否跟召公有关?由于缺乏史料,只能存 疑。今江都有邵伯镇(邵伯即召公),自称是召公当年南巡驻留之地。但召公南巡理政之地当非止一处,江都离六合甚近,召公到过六合的可能性甚大,因此不能排 除六合即是召公遗下千载棠阴之地的可能。若果真如此,当是六合历史上一大佳话。
子囊伐吴
据《左传》记载,周灵王十三年(前559年),秋,楚令尹公子贞(字子囊)率军伐吴,抵棠邑。吴军不与战,楚军大掠后,由棠邑经六邑(今六安)而返。归途中遭吴军邀击,大败。
这段历史记载对六合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是六合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最早记载,比金陵城垣最早的“越城”早了整整87年。前570年左右,楚国占据了吴 国的今六合一带,设立棠邑,是南京辖域内已知最早的行政建置。旧志记载棠邑古城故址在今程桥附近,这是南京记载最早的古城邑。楚国在此筑城,是因为棠邑在 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时长江在镇江以东入海,扬、镇一带受海潮影响,波涛汹涌,航行困难,因此长江下游的几个渡口都在棠邑附近,且棠邑境内多山,易守难攻。楚国在这里控扼江滁,并阻隔吴国与中原的交往。前559年,楚于棠邑发兵攻吴,孰料吴人坚壁清野,楚军劳师远征,只得后撤,子囊在后殿军,以为吴人 怯战,疏于防备,被吴军突袭,大溃,公子宜谷被俘,子囊负伤,忧愤死去,遗言筑郢城(即郢都)以备吴国。此役后,六合历史上战事频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前559年至清顺治16年(1659年),有史记载的战事即达70多起。战事纷纭,人民深受其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