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武庙

家乡区县: 安顺市西秀区

    安顺武庙,原名慈云寺,坐落于中华东路首端北侧,始建于明代,为民间捐修。清康熙五年(1666)贵州提督李本深重修,供春秋祭祀圣帝君,改名武庙。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观音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贵州提督徐印川拆除宫墙,改建厅房5间,又于临街正门处围以朱栏;民国八年(1919)县知事唐希泽改武庙为关岳庙并予培修。

    安顺武庙,原名慈云寺,坐落于中华东路首端北侧,始建于明代,为民间捐修。清康熙五年(1666)贵州提督李本深重修,供春秋祭祀圣帝君,改名武庙。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观音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贵州提督徐印川拆除宫墙,改建厅房5间,又于临街正门处围以朱栏;民国八年(1919)县知事唐希泽改武庙为关岳庙并予培修。
安顺武庙[1]是有着600余年历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区内城老大十字东北角,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名寿亭侯祠,后改称关帝庙。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建为武庙。在民国八年(1919年)因将关羽、岳飞合祀,又称关岳庙。但安顺人一直称其“安顺武庙”。安顺武庙的正式开放,为黔中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亮点!安顺武庙是一组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该庙整体布局呈长方形,为石墙围护三进四合院式石木结构建筑群。武庙大殿内有36根整料石柱构成了主架,最高石柱达14米,取材难度之大、建筑工艺之精,为古代前人巧夺天工之精华所在。昔为安顺古城四大石庙之一,石柱殿堂之冠。观音阁系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楼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武庙之石柱,古人何地开采,如何运输、如何构建,至今仍是一大谜,亦是武庙引人遐想之处。

    由于历史的原因,安顺武庙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毁损。到2000年前后,安顺武庙仅存观音楼、大殿及两厢,所存武庙建筑破损残缺。在原安顺地委、行署以及撤地设市后的安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市文化文物工作者艰苦不懈的努力,并得到市相关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倾力帮助,才得以顺利撤除原安顺邮电大楼,搬出原地区医院十余户住户。由于我市地方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为恢复安顺武庙原貌,我市文化文物部门历时十年有余,不断向上级文化文物部门争取修缮专项资金,公开面向社会引入民营资金,观音楼、大殿及大殿后两厢始得全面维修,整个安顺武庙才得以修缮复原。

   在武庙修缮的过程中,文化、文物部门还收集了散落于民间的数块精美石雕石刻古迹,加上原有收集到的和本次修缮中发现的一些石牌,一并存放于庙中供游客欣赏和专家研究,又成为安顺武庙一大特色景观。

   根据民间的传说,安顺有99座庙、99口井,就目前保存下来的文庙、武庙、东林寺、火神庙、猪儿庙等来看,其殿柱均是用白棉整石做成,其中,以武庙大殿那根14米的整石最长。胡馆长还说,安顺历来出产白棉石材,就是现在城区周边仍有好几家石材厂,可见当时建造这些庙宇应是就地取材,但当时是通过何种方式运送这些笨重石材却不得而知。

墨瞳(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