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公园——黔灵山

家乡区县: 贵阳市白云区

      黔灵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北,公园南接枣山路,东近八鸽岩路,东北有市北路,北至关刀岩、小关水库,西连长坡岭林场、七冲岭、三桥村及圣泉。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426公顷,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公园之一。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灵猴而闻名遐迩。公园建于1957年,园内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木葱笼,古洞清涧,深谷幽潭,景致清远,自古是贵州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誉。由于黔灵山一带因其大气候背景处于高原地带,所以黔灵山的气候条件是相当一致的,具有与典型中亚热带地区有所不同的高原亚热带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沛、生长期长,年均温15.3℃,一月均温4.9℃,最高气温33-34℃,最低气温4―5℃,无霜期270天。黔灵公园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清绝于世。有“贵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称。 黔灵山属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园区山岭连绵、谷地相间,地形富于变化。海拔在1100米-1396米之间,地形各有起伏,相对高差不大,约200米左右。山体有:白象岭、八角岩、大罗岭、象王山、七冲岭、檀山、杖钵山。其中大罗岭海拔高1396米,是园内及贵阳中心区西北第一高峰。黔灵山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在不大的范围内出露较多的地层,包括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上统吴家坪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大冶组、安顺组,中统贵阳组及上统三桥组、二桥组和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群。1944年4月,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察,黔灵山弘福寺寺址属于第四纪冰川遗迹“冰窑”。

      黔灵山风景优美,秀甲全黔,名景胜区达几十处,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中许多风景名胜却因悬崖险峻,路阻行难,有虎豹狐蛇而终年埋没深山,人迹罕至。这种虽有众多幽胜而无人观赏游览的状况,一直到佛教徒来黔灵山后才有了较大改观。直到赤松发现后,方才声名大振,诗人名流纷至沓来。后来清石阡知府刘世恩将它列为“黔灵八景”之一。不仅如此,佛教徒们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弘法环境,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拓寺扩庙,整场饬林,这样大量的寺庙辅助设施,亦即人文景观便应运而生。如月亮池井,坐落弘福寺旁,系赤松开凿,井为正方形,长宽各4米,深3米,长年清泉不断,冬温夏凉,可供数百人饮用。如宝塔群,建于寺旁之昆户峰半月穴中,有塔20余座。黔灵山历代住持高僧圆寂后,其骨即葬于塔中,各世嗣法门人暨合山两序僧众均把立碑铭。山中游历时的驻足之地、流连之所、乃至歇息之处,后来也都成为游人凭吊和迫踪之点。比如,至今仍为游人寻踪访迹、顶礼膛拜的著名古景--古佛洞。引人注目的是,僧徒们为了美化山间的景色以吸引游人,亦为了保护黔灵山的生态环境,在山上山下大力植树造林,广种花木。乾隆五年,弘福寺第三代住持参之和尚率寺僧广植竹木杉松数万株。乾隆五十二年,第四代住持惺慧在山上调鹤驯鹿,广植名花树木,并向官府呈请严禁人牛践踏山林,为此地方官府特在黔灵山立“护法碑”,以后历代寺僧均不断在山植构造林,广育名花。在数百年培育保养下,全山古木幽深,绿荫蔽天,郁郁苍苍,覆盖面积达十余里。树种以松、杉为主,其次为枫香、青杠,更有珍稀树种如半枫荷、香樟、紫薇、桂树等,尤以红豆树为罕见,有相思鸟常栖息其间。可见历代佛教僧徒们在黔灵山种植的这片森林,不仅为山观增胜,而且对于山中的气候调节、生态平衡均有裨益。

abc周润发(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