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甘亭镇东韩村,以农家乐民俗文化闻名于陕西,被誉为“陕西第一村”。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昌利说,全村246户有73户农家乐接待户,最好的年收入30多万元,最差的年收入7万元。昨天,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户县东韩村。
走进“桃花源”农家乐,无论是厨房,还是餐厅、客房,都很干净。主人热情洋溢地说,住宿一晚50元,农家饭20元一个人,有美味菜品,还有多种特色小吃及其面食,面有裤带面、软面、臊子面、摆汤面、手擀面、浆水面,饼有锅盔、手撕饼、萝卜饼、柿子饼,还有秦镇面皮等。片刻的工夫,一桌丰盛的菜就上了桌,一个锅盔切成小块,方便夹取,一小块锅盔咬上一口,既酥,又脆,还香,食客们都称好吃。主人说,最好吃的饼最讲究的饼莫过于手撕饼了,样子像千层饼,手撕着吃,一层又一层,分外可口,假如用刀切,则没有这种滋味了。用餐后,女主人还用英语问“full(吃饱了吗)?”记者连忙回答“yes(饱了)!”
6900多美国人今年来游玩
东韩村的农家乐接待户,无一例外的是都在厨房、卫生间、客房等公共设施上标有中文的同时,也标有英文。陈昌利告诉记者,由于接待的外国人很多,所以村里组织了英语简单交流培训,接待户都会用简单的英语及其游客交流沟通,记者此时明白女主人为什么用英语打招呼,应当是她们习惯成自然了。
“外国游客很爱好这里的农家乐,由于不但能够吃到特色饭菜,更主要的是能领会农家乐里的文化。”陈昌利说,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的老外都来他们村子旅游,其中以美国游客最多,今年大约接待了美国360个旅游团6900多人。老外们爱好农家乐的文化,能够与农人共同去田里种地,例如在五六月份种小麦,感受农家的田园生活;还能够学习户县农民画、剪纸、织布、麦秆画、刺绣,参加篝火晚会、鼓励表演、吼秦腔等,这些都是免费的活动项目。
农家乐里老外学织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来到东韩村农家乐34号院,便是“画乡布坊”,60岁的杨省华女士正坐在一家老式织布机前,两脚协调踩下踏板,两只手来回投梭、接梭,让经线及其纬线交替交错,古老的织布机发出“咣咣”的响声,布就一点点地织成了……
“许多游客一边吃农家饭菜,一边来参观学习,亲身体验纺织粗布的过程。也有很多游客买走我们织的粗布。”杨女士把记者带到二楼,只见室内陈列有300多件布品,有美丽的床单、四件套,还有花格子睡衣、衬衣、短袖等等,无论是颜色还是做工都让人啧啧称赞。杨女士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够卖上百件布品,通常一块粗布床单需要2天时间织成,可卖130元,床上用的四件套比较贵,卖500多元。杨女士很自豪地说,村子里40岁以上的妇女都会织布,教出了许多外国徒弟,他们对中国古老的织布文化很感兴趣。如今,年轻的女孩也开始学习织布,希望能把这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关中八怪”农民画卖价10万元
走进东韩村潘晓玲画室,中间的桌子上摆了几十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及其多种道具、模型,一位学员正在给一幅《晨曲》画上色。据学员推荐,一共有300各种花色,以前的花色都不画了,一直在创新,一张画需要一天的时间来完成,首先由潘晓玲画上草稿再由学员来上色。记者看到,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墙壁上陈列满多种各样的户县农民画,有《钟馗赐福》、《鱼塘》等,其中正对门的位置摆着镇室之宝《关中八怪》,这一幅是潘晓玲的原创,获得2002年全国农民画一等奖,这幅画是画在布上的,所以不怕晒也不褪色,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手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盆碗分不开”等关中的风土民情,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做了专访报道,此幅画标价10万元。村内还有曹全堂、王乃良等画室,农民画成了东韩村民俗文化的代表。
手工艺品争相媲美
在采访中,记者发觉几乎全部的农家乐内都很有民俗文化,不是剪纸,就是十字绣,或者石头画,让人爱不释手。巧媳妇刘亚凤是剪纸的代表人物,多种剪纸作品生动形象;李师傅的毛线织制品《赶集》获得陕西省第三届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奖,讲述一位老头裹着白羊肚手巾,牵着一头牛,背上载着媳妇,两边驮着萝卜及其辣椒去赶集;东韩村61号农家乐主人王棉,家里挂有几十幅十字绣,最大的《红楼群芳图》长达2米多;34号农家乐杨师傅的女儿,在圆滑的大石头上画满了多种花色的图案,甚是好看。
农家乐要在民俗文化上下工夫
西安有许多农家乐,但是真正成为文化型的并不多。要打造有陕西特色的农家乐,需要从文化上下工夫,从民俗文化入手,引进相关的农家乐项目,让它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有用性,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观农家景、随农家俗、享农家乐、品农家民俗文化,打造真正的“农家乐”。编辑点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