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

家乡区县: 河北区

河北区是天津市中心市区之一,地处市区东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区界东邻东丽区,西部与和平区、南开区、红桥区以海河为界,南与河东区相连,北与北辰区接壤。行政区划面积27.93平方公里,南北长6.94公里,东西宽7.95公里,行政管辖面积为29.14平方公里,2012年,河北区辖10个街道办事处,352个居民委员会。[1-2]
河北区是天津近代工业的摇篮,天津市区发祥地之一。[1] 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天津站、天津北站和京津塘高速公路进出口均位于河北区内。
河北区境内有始建于明代的著名佛教寺院一一大悲禅院;有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代从事革命活动的觉悟社、女星社;有孙中山、李大钊、梁启超、李叔同等名人遗址;还有袁世凯、冯国璋、曹寅等名人遗迹,以及一批各具特色、欧式风格的风貌建筑群。

河北区是天津市区退海成陆最早地区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先民足迹,隋唐时期有人定居。[3]
元代属大都路郭州武清县,延佑三年(1316年)于直沽设海津镇,属于海津镇管辖。[3]
明永乐二年(1404年)又在直沽设天津卫,卫城的东门外和北门外地区属顺天府武清县。[3]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改天津卫为天津州,属河间府;九月,又改天津州为直隶州,管辖武清、青县、静海三县。河北区属天津州或天津直隶州管辖。[3]
雍正九年(1731年),吏部议覆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奏请,认为“天津直隶州系水陆通衢,五方杂处,事务繁多,请升州为府,设知府;附郭置天津县,设知县”;与原辖之青县、静海,及沧州、南皮、盐山、庆云统归天津府辖,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3]
中华民国建立后,初袭清制。1913年废除府制,实行省、道、县三级。1914~1927年属直隶省津海道天津县。
1928年国民政府将天津改为特别市,市下设区。之后,今区境先后隶属于几个区。直至1952年区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区,时称三区,1956年改称河北区。

窦维春(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