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连南瑶族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南瑶族的鼓从大类上可分为长鼓、铜鼓和陶鼓三类,长鼓主要流传在“勉”瑶族系和“平地”瑶族系中。瑶族长鼓是一种膜鸣乐器,其基本形状皆为两端呈喇叭状、中间细小、鼓腹镂空,两端鼓面多数以牛皮蒙面,鼓身通常绘有彩色图饰。长鼓是瑶族民间常见的一种古老乐器,具有久远的历史,宋代《岭外代答》中有“瑶之乐,有芦笙、铳鼓、葫芦笙和竹笛”的记载。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 鼓的两端口径略有差异,中间小,呈喇叭形。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每两根相邻的绳索用可活动的细竹管扣套,用以调节鼓面的张弛,从而调节长鼓鼓音,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鼓身便多了几分艺术色彩。
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目前,流传下来的瑶族长鼓舞有七十二套。部分地区还有删节版的三十六套和二十四套。动作有跳、跃、蹲、挫、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十余种,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敏捷、洒脱,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表现为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生产、生活内容。舞蹈语言模仿上山下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
瑶族长鼓舞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台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其打法有“武打”、“文打”之分,“高桩”、“矮桩”之别。
连南瑶民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及“耍歌堂”,排瑶必聚集到村前的广场或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以欢庆节日。经过调查,目前排瑶长鼓舞主要有南岗的《欢乐长鼓》、油岭的《歌堂长鼓》、大坪的《十二姓鼓》、军寮的《大团圆鼓》等。
1990年,连南瑶族自治县宣传、文化部门成立“耍歌堂·盘王节”活动领导小组,对耍歌堂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宣传保护、挖掘、指导工作,并在油岭排、军寮排协助举办民间盛大的耍歌堂活动。此后,文化部门加大了长鼓舞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十多年来,每年都在油岭新村聘请唐乔辛二等老人举办长鼓舞培训班,培养出一批民间长鼓舞艺人,为以后的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鼓舞》曾获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全国第五届文艺会表演项目二等奖,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二等奖。1996年,长鼓舞应邀在新加坡表演,实现了对境外文化交流零突破,演出期间,还在新加坡国家电视台的“早安你好”专题栏目中向广大电视观众作瑶族长鼓示范采访直播。
1997年,油岭新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2006年举办瑶族耍歌堂暨千人长鼓舞,组织500多人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演出连南《长鼓舞·优嗨歌》。2007年《长鼓舞·优嗨歌》被广东军民春节联欢晚会选为晚会节目之一,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网络营销能力秀:http://abc.wm23.com/xin0201
梧桐子网站:http://w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liannan.html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gxin0201
微博:http://weibo.com/xin94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