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抗日战争期间,冉庄人民采用地道战形式与日军斗争,形成了有四条主干线,24条支线,全长15公里的地道网。建国后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建立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随后在此拍摄了《地道战》等影片。纪念馆供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冉庄地道战遗址,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9月,被河北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由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馆名,杨成武、吕正操、张爱萍、魏巍等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作家等亲临遗址参观并题字留念。
纪念馆自建馆以来,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冉庄地道战遗址成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我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是全国百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抗战期间,勤劳智慧的冀中人 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8年开始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解放后,地道战遗址相继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等。
冉庄地道战遗址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别是游客数量迅速增加,每年达数万人次。为进一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经有关部门批准,冉庄地道战遗址成为我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将有计划地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到此开展参观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教热情,进一步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ZK)〗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摄地道战电影时,它尚存暮年的枝叶,电影拍完后,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历史使命,便枝脱叶落,与世长辞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躯,化作文物,供后人景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