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情寄赛龙舟

家乡区县: 揭阳市惠来县

简介

潮汕地区江河密布,每年端午节的赛龙舟,热闹非凡,是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活动。

传说

关于潮汕赛龙舟,有一传说故事。旧时端午前后,船夫相传夜里船至曲溪(现揭东县城)附近,在那水深流急漩涡打转的地方,常隐约听到阵阵呼唤声:“帕啊帕,欠个掠尾师父!”(划呀划,少了个掌舵师傅!)这声音是怎么来的?--据说民初,此地赛龙舟,一条停靠在竹林下的乌龙舟(龙舟油漆成黑色,船头挂黑须)张开大口在啖竹叶,被一位清早到河边挑水的妇女看见,妇女大惊,因其夫是此舟舵手。昨日龙舟初赛,乌龙飞速前进,把其他龙舟远远地抛在后面。这日要决赛,她预感到乌龙可能要出事,于是趁丈夫尚未起床,悄悄地把自己与丈夫颜色相同的裤子换给丈夫(旧俗认为妇女裤子有秽气,不能近神灵,丈夫就不会给神龙带走)。决赛前,划乌龙的健儿怕舟速太快不平稳,特意在龙颈上捆上一长木凳,谁知这如同与龙添足。竞赛一开始,乌龙就如脱缰之马,离弦之箭,狂冲向前,越过赛程而无法控制,到那水深流急之处,钻人漩涡里,除那个舵手幸免外,其余的连舟带人都遇难。人们议论,如果那舵手不穿女人裤,便会随舟入水,这乌龙是“龙洞入,虎洞出”,由于乌龙入水后欠缺舵手,就只能进而不能出,因而也有了上述的船夫听到的呼唤声。潮汕掌故:“红龙红彤彤,乌龙钻入洞”正是由此而来的。

样式

潮汕的龙舟有多种样式,正规的龙舟有龙头、龙颈、龙尾。龙身半圆而长,宽1.4米至1.6米,长短不—,有容纳12对桨、 16对桨、32桨不等,最长的可容52对桨。龙舟分红龙、黄龙、青龙、白龙数种,乌龙由于易出事,且有历史教训,为人们所忌讳。龙身龙腹按麟甲模样涂彩,并根据红、黄、青、白龙种,突出各种颜色。色泽艳丽鲜明,图案漂亮眩眼。不同龙舟挂着长长的不同色泽龙须,标志突出。龙舟除了按人们想像的龙的形象造型外,还有一种是挖泥或运载东西的小木船改装的,称“涂槽”或“无头臼”,短而宽,没有龙头龙尾,船舷简单涂色,吸引力较差。饶平、南澳的彩龙船,则是利用五肚货运大船临时装饰上彩,特制龙头,用长桨划船,虽速度稍慢,却另有一番景致,为当地群众所欢迎。

历史由来

赛龙舟是全国性的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传统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据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时人以舟楫救之。今之竞渡,是其传承。另一说法是起源于以龙为图腾的南方民族所举行的祭祀活动。闻一多《端午考》等文述说古代吴越族以龙为图腾,他们都是龙的子孙,以断发文身为俗,每到五月初五举行祭龙崇拜,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裹在树叶中,扔至水里,献给龙神吃,同时划着以龙为图案的龙舟在水上游乐。《事物纪原.竞渡》载:“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也。”吴楚一带流传划龙舟起源于纪念伍子胥尸沉钱塘江之说。浙江绍兴、上虞等地则传赛龙舟源于纪念曹娥。据《后汉书》载,曹娥是东汉孝女,其父为会稽上虞县令,五月初五祭潮神时被潮水冲走。曹娥当时仅14岁,沿江寻找父尸,七天不遇,故投江身亡,后人为纪念曹娥而兴端午节。上述有些说法属地方性,未为全国所认同。

许镇慧(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