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街道—民主路

家乡区县: 湛江市赤坎区

湛江赤坎区海边街(今民主路),顾名思义这里原是海边,它与湛江最古老的街道古老渡街和大通街相接,当年很多的船都是停靠在海边街上岸,这里见证了赤坎这个古商埠的发展,是赤坎乃至湛江一条具有历史意义和现今旧貌保持比较好的街道。围绕这条海边街,附近还有不少当年保留下来的历史古迹。日前,记者来到民主路,探访老街坊,与他们一起回忆当年的历史风貌。

保留景观:
骑楼会馆古井

在大通街、古老渡街与海边街(民主路)之间,当年设有多个码头,从赤坎文化宫到现晨光小学,至今还保留有近十条青石条砖砌成的百步梯级踏跺步级式码头渡口遗迹。
据1942年《广州湾商业指南年鉴》记载,当年赤坎海边街有名有号的店铺共有187家之多,是赤坎最多店铺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另外,俗称骑楼街的海边街,以它那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赤坎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集中了古典民族风格、欧陆风格、南洋风格,简直就是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沿街连绵而建的商铺,全部按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街廊式建造,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夏日在骑楼街廊行走,可免受日晒雨淋,这种建筑在南洋的城市最常见。而1925年落成的风格别致的法国钟楼式建筑物——广州湾商会会馆是至今赤坎保存得较好的西式旧建筑物。
海边街还有一座闻名建筑物——闽浙会馆。会馆是旧时同乡人士在外地供同乡聚会、议事和寄宿的场所。赤坎自清朝年间先后建造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闽浙会馆、雷阳会馆和广府会馆等五大会馆。
闽浙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会馆为几进式庭院砖木结构,青石基础,高台阶式砖墙,台阶旁有一对大石鼓,大门高踏板。庭院、厢房、回廊、天井等是中国传统的庭园式建筑物。可惜赤坎这五大会馆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甚至文化大革命都未受很大的破坏,而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被彻底毁掉,目前逝去的会馆都只剩那亭亭如盖、荫蔽一方的古榕树,真令人惋惜。
在赤坎,各式各样的泉水井遍布大街小巷。多少年来,泉井水哺育了一代代的赤坎人。海边街集中了赤坎的主要泉井水,“水仙井”和“金铺井”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两口老井。 “金铺井”是因它位于海边街“大盛”金铺旁而得名。而水仙井,因水仙庙而得名,为现存赤坎开埠古井之一。分左右两井,两井相距仅几米,然而却奇特迥异。左井水质甘醇,宜于饮用,称甜井。该井水量充盈,清沏见底,冬暖夏凉,取之不竭,每当清晨井水常会满溢。右井水质较差,只能用来洗衣,并且不会满溢。
今天,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在海边街与幸福路(港口路)交界处有个涌泉出水口,碗口粗的泉水昼夜不息地涌出。在其旁边当年的“幸福饭店”亦因此涌泉而闻名四方。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赤坎游泳场打井换淡水,据说因此断了该涌泉的源头,使其今已不存,真是可惜。

消失风情:
书店警署监狱

当年在海边街(今民主路),还有一特色,就是书店多,如世界书局、中华书局、联合书局、商务印书馆、正文书局等。法国自1899年租借广州湾后,由于教育事业的殖民化,图书文具业在广州湾是一片空白。抗日战争开始,广州、香港等地沦陷,我国沿海口岸均被封锁,内地图书供应受阻,于是我国三大图书出版商: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中华书局开始来广州湾开设支店,作为西南各省的图书中转站。1938年,首先是商务印书馆来赤坎海边街开设支馆,经理为李皓年。接着中华书局(经理为高民铎)、世界书局(经理为胡楚樵),也在赤坎海边街开设支局。另外私人书店也陆续在海边街开设,如联合书局、正文书局、大达书局、生生书局、国华书局等。那时广州湾的书店基本都由浙江绍兴人开办,联合书局便是世界书局经理胡楚樵的哥哥、当时的广州湾图书文具业商会会长胡静澜先生开设。这些书店的开办和大量外地文化界人士的流入,促进了当时广州湾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赤坎海边街现晨光小学操场位置,曾是法国殖民当局最早设在赤坎的警察署(绿衣楼)和监狱,当时由于这些警察的制服都是绿色,故人们称他们为绿衣兵,警察头目叫绿衣头,警察叫绿衣仔,同属法国在广州湾的三种武装兵种;另外二兵种即是红带兵和蓝带兵,红带兵由法国人和越南人组成,人人都有一条红布从右肩膀横挂到左腰,故称红带兵,蓝带兵由本地人组成的部队,穿蓝色制服,称为蓝带兵。
古商埠,老街道,抚今追昔,历史的变迁,令人感慨万千。

 

小小莹(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