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森,字秀卿,号一瓢,双庙下支村人。生卒年月不详。 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隐居教授。元至元年间,建安洲书院于县东南二十五里得崇教里(翁的居所),以朱熹白鹿洞学规为训,坚持以儒术教化乡人。从学者先后达八百多人。元代废科举,乡里人甚少攻读,学风日下,本县地处穷僻,文化尤其日衰,经翁森的力挽,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翰林学士陈刚中曾为之作《安洲乡学记》。至元二十四年(1287),道士翁道全于县东南三十五里建葆真书院,翁森为之作记,所著有《一瓢稿》。内《四时读书乐》一文,脍炙人口,被选编入民国时期得初中国文课本。墓在下支村下翁山。清道光十四年(1888)秀才王玉、王鹤年重修,程章作碑记。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柯思岙村人。父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不就。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柯九国笔下的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幼竹奋发向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正如元朝国子祭酒刘铉所赞叹的"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此外,明朝刘伯温、清朝乾隆皇帝对柯九思的墨竹都有题咏之作。论者“有文同之后,三百年间无此笔墨”之誉。九思写竹干用篆法,挺拔圆浑,写竹枝用草书法,写竹叶用八分或鲁公(即颜真卿)撇笔法。竹间点缀树石、荆棘、野卉,饶有奇趣。亦善墨花。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意境含蓄、清新。其画、诗、书法,时人称为“三绝”。 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一图帖睦尔。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皇帝对柯九思颇信任,为让他能自由出入禁中,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柯作画,虞题诗,"宠顾日隆"。虞集寄词柯九思的长短句《风人松》中提到的"晚值金銮殿"、"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就是当时的一种实录。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装南归,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姻脂桥。柯九思的南归使名士云集的江浙文坛增添了活力。但这位"先一奈是丹丘仙,迎风一笑春翩翩","狂逸有高海岳之风"的风流名士受此油印重打击后,心情十分悒郁。据柯德《春花秋花草堂笔记》载,至元五年(1339)柯九思曾回转故乡仙居,"每忆大都,皆不堪往事。"一老道请他作画吟诗,心情不佳的他以"山不入目不能画,水未入怀不能吟"为由婉言谢绝。 至正三年(1343)十月,柯九思暴卒于苏州,年仅五十四岁。 有《丹丘生集》。其书法作品传世绝少,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等。画有存在故宫博物院的《清闷阁墨竹图》和上海博物馆的《双竹图》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