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庙碑

家乡区县: 南京市高淳区

游山庙碑: 碑石质,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立,系游子山真武庙碑,现存于高淳县电视台院内。碑高2.1米,宽0.86米,厚0.14米;有座基长1.05米。碑额部有阴文双钩篆书(俗称九曲体)“游山碑记”四字。碑文为阴文竖刻,楷书,约780字。碑文由韩叔阳之子,大宁都司韩邦本撰写。邦本之子,明万历进士、福州巡按使,韩仲雍立石。

新建游山庙碑记

游子山,从歇息陇分支,耸峙固城湖东,匝以三湖之浩渺,总乎群峰之苍翠,盖高淳镇山也。《建康志》、《金陵志》咸谓:孔子适楚游此山,故名曰:“游”,其说不经。余考大游、小游本琴曲名,今俗谓此山为大游山,其旁又有小游子山;意古者必有高蹈蜚渺之士,弦歌山间,恣情游适,故好事者因以琴曲名山,未可知也!东有伍员乞食濑渊,是潸游者;北有羊左併食蒲塘,是义游者;西有谢朓鉴池青山,是宦游者;南有初平叱乎陵阳,是仙游者。若三茅冲举于华阳;弘景啸傲于石门;稚川烹丹于句曲;太白骑鲸于牛渚,皆不出百里外,安知其不游此山与?又安知游此山者,不有类若人者与?又安知不有薄若人之游而独与夫游者与?特隐而不彰,遗而难名后之人,□徒以琴曲名山。斯人也,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有以耳闻,不可以目见殆,所谓民无能名者已。昔鸿濛拊髀、雀跃而云,将不得闻者三年,壶丘子谓:至游者不知其所适,而况不得名乎!又况余作非人,六凿相攘,曾不足以假道逍遥之墟,而得以知其不可名之游者乎!山故无庙,而庙其巅,以奉真武。始于万历戊子之春,转木运砖之艰,不啻扪□危而建魁□,虽□力于十方,而僧其芳道恭为植,募化之功为多也。庙既成,远近之来游者群至,其意盖以谒神。而神明操蛇之族,出云雨以润泽四境;驱疫祟以庇佑万民。其来谒而游者,不为荒而为益,则虽崇室宇丰,禋祀倘亦国典所不禁也。余虽非人,不足以知至人之游而得与群至之徒,瞻仰巨灵,乃心实有所向往焉。恨不携金徽来抚招隐,一鸣胸中丘壑之情焉。姑因庙僧之请,而粗为之记,岁月如此云。

皇明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七月七日

《新建游山庙碑》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撰文,而后立石。碑文作者韩邦本,字子固。系韩叔阳三子,曾任大宁县(今四川奉节县)都司,后遭弹劾,弃官回乡。立碑人韩仲雍(1566?—1616?),字壁哉,系韩邦本之子。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曾任福建巡按使,后弃官返乡。

碑文思路敏捷,驰骋纵横,具有《庄子》风彩。全文主题在于对游山是因“孔子适楚游此山而得名”这种世俗的说法而质疑。旁证博引,列举历史上各类名人游迹,为什么独特是“孔子游此山”而命名。作者经过考证,认为“大游、小游本琴曲名”,古时候“高蹈蜚渺”之士游适其间,“好事者以琴曲名此山”也。游山的命名历来说法很多;而游山庙是祈奉真武神的,作者站在道家的角度论证,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easy哲人(2014-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