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惟义,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现代农业昆虫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首先提出了中国昆虫区系分布的地理区划意见;在半翅目分类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对水稻螟虫和仓贮害虫的防治研究上也有突出的成就。
杨惟义,1897年4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县一个农民家庭。6岁就跟随祖父放牛,9岁入邻村蒙馆念书。他家祖辈三代没有一个人识字,因此都指望他读点书,能写会算,不再受地主的欺压。1908年村里一个地主也兴办了一座蒙馆,见他学习成绩非常好,硬要他转入他的蒙馆学习。为了供杨惟义读书,其母常在月光下搓麻绳换几个小钱,供他买笔纸。后来这所蒙馆改成小学,杨惟义就成了这座小学的首届毕业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杨惟义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新思想,萌发了科学救国的志愿。但不幸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更加困难,只得辍学在家务农。他虽辍学两年,但未荒废学业。1913年杨惟义考入不收学膳费的上饶鹅湖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得到乡亲们的资助,于1918年去上海,先就读于上海大同学院。半年后转入不收学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于1921年毕业。在江苏省昆虫局担任技术员期间,到东南大学农学院补读本科学分,于1925年毕业,即赴湖南长沙甲种农校及修业农校任教。半年后又回到江苏省昆虫局投入苏北治蝗工作,达3年之久,这为他以后从事昆虫事业奠定了基础。
1931年,杨惟义赴法国留学,当时正值日本军国主义者入侵中国,东北沦陷,中国人在异国处处倍受歧视。他盛怒之下,于1935年毅然回国,即受聘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与美国有关系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日寇逼当时任代理所长的杨惟义去徐州任治蝗局局长,并以每月500元高薪为诱饵,但他誓死不从,忧病交加,一时卧床不起。后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他携家迁至江西省泰和县,受聘于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1946年后,先后在上海生物所、无锡江南大学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惟义返回江西,先后任南昌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农学院院长、江西农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年已花甲的杨惟义,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赴新疆考察昆虫、指导虫害的防治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标本、数据资料,写出了50余篇防治虫害的文章。1960年他受国家派遣援助越南培训植保人才,传授防治害虫技术,为越南的植保、植检事业作出了贡献,并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
杨惟义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江西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江西昆虫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2月21日因病逝世于天津。
杨惟义院士真是上饶的骄傲
“杨惟义院士真是上饶的骄傲”,经济学系一位同学说,“他时刻心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航标。我们要时刻以杨惟义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为人民服务。”
为了纪念杨惟义院士,打造先进校园文化,上饶师院人以“宜之路”命名校园道路七横路,冀以教育、激励全院师生学习和弘扬其崇高品德和高尚风范,共创美好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