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客家缘,曲系客家情,河源客家山歌,因其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所作的词调都是用客家方言表现的,所以河源客家人爱听爱唱它,是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同村的爷爷奶奶都喜欢放些用方言演唱的歌曲,他们也喜欢跟着哼唱起来。嘻嘻……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觉得还是挺搞笑的,因为那时候小,不懂事,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方言拿来作词作曲哼唱,同时呢,也会跟着他们哼唱起来。那时候,真的很天真,很单纯地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后来呢,慢慢地长大懂事了,才知道原来以前隔壁邻居爷爷奶奶放的那些歌曲,哼唱的那些调子,是一种民间艺术,是小有名气的河源客家山歌。于是,就开始慢慢关注起了这个,去百度百科了一下,原来河源客家山歌还是挺出名的。毕竟,它是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流传最久、最广的民间艺术,经常被用来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情感,抒发思想和激励斗志。有着自由的音律节奏,富于变化,并且曲调高亢嘹亮,抒情质朴。既有哲理性又有鼓动性,与古代的“竹枝词”相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晋末年,中国动乱,有不少汉人从中原地区逃亡南移,来到大江南北,再经江西、福建等地迁徙,定居在广东的粤东北山区的九连山脉一带山村。在这期间,他们把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中的口头文学引以自有,与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且长期互往互助、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由于在文化活动上的交流,河源客家人民不断吸收当地土著居民的唱腔艺术和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河源客家山歌、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
当时,河源客家人民是从中原迁徙来的,所落居的地方都是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山高林密,猛禽巨兽经常出没。他们落居后,在从事开垦、耕耘等生产生活过程中非常艰辛,需要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往,这些活动都需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间小路。因此,他们一出门就有一种幽僻感觉,比如说怕遇上毒蛇猛兽,于是他们就用大声响气的嗓子来“吊个声腔”唱几句山歌,一来壮壮自己的胆子,吓跑野兽,二来呼唤对方相互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唱山歌的习惯。除此之外,由于长期居住在偏僻山区,大部分客家人缺乏文化,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很少受教育的机会,备受封建社会的束缚,所以她们只能私下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当时,客家人的风俗习惯是男耕女织,所以女子一般留在家里,少出门。于是,有的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只能趁着外出溪边挑水、洗衣的机会,与爱慕的男青年隔山传情。于是,用来抒发爱情的山歌占绝大部分。
客家山歌作为客家人的一种口头文学,它所选用的素材是以客家人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为基础,反映了客家人的理想和愿望,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说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地方性、流传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