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 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含百家岩、红石峡、子房湖、泉瀑峡、潭瀑峡、猕猴谷、叠彩洞、茱萸峰、万善寺、峰林峡、青龙峡等主要景点。山区地形复杂,气候随海拔与山势山形变化各异、差异明显。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
云台山整个景区山峦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黄河如带。云台山有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坐落在景区泉瀑峡的尽端,是中国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天门瀑、白龙潭、黄龙瀑、丫字瀑形成了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明月泉清冽甘甜。
2004年2月13日,云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3月,“云台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10年度(首届)河南省省长质量奖。2011年9月,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12月1日,《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保护条例》正式开始实施。2014年1月,云台山景区被列入资源型城市重点旅游区自然风光旅游项目。
神话传说云,黄帝陶正之官宁封子授黄帝御龙飞云之术。自焚则随路五色之烟上下升腾,其骨骸葬于“宁北山”中。此宁北山即今修武县北云台山。修武县古称为“宁”。后来,神话传说称盘古山、女娲山、五行山。
东汉泛称太行山。末代皇帝刘协禅让帝位于魏王曹丕,封山阳公,死后葬于云台山南麓,后人称这里为古汉山。
魏晋时期,云台山因“竹林七贤”在此相与友善,但古籍仅有"竹林"称谓。东晋始称云台山。著名大画家顾恺之,因画“竹林七贤”嵇康及其四言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写文稿《画云台山记》。
唐代亦称覆釜山。见唐著名诗人钱起诗《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东部称天门山,亦见钱起诗《天门山题孙逸人石壁》。
金代称云台山。见茱萸峰金代残碑刻。
清代称小北顶。见修武北关祖师庙“金顶圣会”碑记。
当代称云台山。诗人王绶青写游记《请君游云台》。恢复云台山固有称谓。
云台山在远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公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嶂石岩地貌”景观,是以构造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
距今约14亿至3亿年间的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出露系统而完整;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还有典型的构造遗迹,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杂岩构造,早元古界表壳岩的底僻穹窿构造,盖层的超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造,韧-脆性变形构造,脆性断裂构造,单面山构造,以及盖层中的垮塌构造,滑坡构造等。特殊的构造部位和地层岩性条件,使公园内水体和水动力作用极为发育,形成的瀑布、溪泉和河流钙华阶地、钙华瀑、钙华滩等代表了中国北方岩溶的特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新构造运动遗迹,遍布园区各处,十分典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