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鼓”是川剧的一种坐唱形式,玩友川剧座唱称“摆围鼓”。这种形式在简州流传已久。它一般不登舞台而在茶馆或其他人众地点进行座唱,也可以说是川剧玩友们的“卡拉OK”。过去在缺乏娱乐活动的民间,尤其是农闲时节的农村,“摆围鼓”处总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听众。
“围鼓”坐唱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自产生以来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围鼓”坐唱文化发展十分昌盛。“围鼓”座唱形式简单,不需舞台化妆,只需几张木制方桌、条凳、摆上锣鼓响器即可进行唱演。打响的内容都是颂扬忠良、惩治奸商腐恶、提倡孝义善信、抨击奸逆不道的传统戏文,群众善闻乐见。当时简城的大茶馆曾经设茶座竞技,茶馆满座,群众层层围观,场面气氛空前热烈。所以,“围鼓”座唱应该是一种茶馆文化,人们在劳作之余到茶馆泡上一壶青茶,一边茗品消除疲劳,一边听“围鼓”座唱享受文化乐趣。“围鼓”座唱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艺术,在不同的年代曾经有过几次不同的命名,如“玩友会”,“同乐会”、“票友会”和“俱乐部”等。
简州的“摆围鼓”一般不重做工戏,以高腔、胡琴、弹戏的唱工戏为主。昆曲很少唱,灯戏根本不唱,一般唱折子戏。演唱不定期举行。遇有婚丧庆寿人家邀请,或外地玩友(多为袍哥)来扫码头、访同好联谊,或应民众、单位的请求,或玩友临时提议等原因,方才举行。
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简州的“摆围鼓”比较盛行于公口码头,是袍哥组织的一种娱乐形式。晚上一群懂行的“生旦净末丑”,围坐在街边的煤气灯下,边鼓一敲,三通开场锣鼓响起,一下子看热闹的人把“打围鼓”的围得水泄不通。稍后,便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唱段,诸如《古城会》 、《活捉王魁》、《昭君出塞》、《五台会兄》等。而《古城会》是袍哥的必唱剧目,因为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在徐州失散后,再会于古城,体现了袍哥对刘关张的崇拜。其他几则戏多属旦角戏,唱旦角的女袍哥是没有的,好在有男人反串,只是那些略带“烟锅巴”嗓子的唱腔,让人不敢恭维。摆围鼓也会为有些殷实人家“服务”,有年长者过世,仍然是雪亮的煤气灯,仍然是吹拉弹唱的场面,看热闹的、饱耳福的,围得水泄不通。 后来,码头上的围鼓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正正经经的民间爱好者的娱乐组织——川剧玩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