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简州人夏龙章《避暑题壁》

家乡区县: 四川省简阳市

行行游古寺,老纳买春回。

菽藉灵泉煮,壶须活水煨。

禅床容我卧,梵宇为谁开。

此处无烦恼,功名念已灰。

寻灵隐寺记​

丁亥之春,正月初一日晨,朋友环溪书屋主人呼吾同往寻访古简州城西里许之“灵隐寺”。吾诧曰:“吾生于斯,长于斯,尚未闻有此寺也。”环溪书屋主人曰:“去而便知矣。”

​由是欣然登车前往。

既至。但见 旭日东升,远山含黛,霞光漫天,山前绛溪流水,蜿蜒如练;山右塔臂横空,土木方兴;山左车流如织,高楼林立;而伫足之地,即所谓灵隐寺之原址,已然泥翻石乱,乃成小区开发之热土焉。

顺坡而下,有数级石阶逶迤于土,两个石墩半现于泥,斜埋于地之一残石板,隐露楷书“副将周兆熊敬立”之字。距此两丈余,有椭圆形古井,状似满月,其水清冽而明澈,人称“月亮井”。左行百步,一洞森然,即简州之人皆知之“夜月洞”者也。此时,洞口置石数块,石上皆雕刻或人或兽、或花或草,无不栩栩如生,精美异常,然残缺。盖人拾之于寺焉。询之果然。

入夜月洞,眼前顿黑,不辨五指。亮烛观之,其分内外。内外皆方圆略丈五,穹窿弧圆,人工凿痕显著矣。内洞右侧一缝隙宽约五寸,深约一尺,及顶至地,自然天成。外洞壁左平石见方,刻“简州厅府□□□夜月洞□□□”之阴文于其上。壁右则泥石泻覆堆掩而不可探。内外之间,有石壁相隔,壁中有孔二,皆能容身过人,使内外沟通无碍。吾少小曾闻夜月洞深邃无比、能通东海之民间传说,遂童心大发,细搜详寻,处处推敲,然无一所获。方知其洞之传说乃谬也。

出洞伫足之际,有众男女围聚,皆耄耋,善男信女也。于是言语纷杂,云山雾海,言灵隐寺之传闻,谈夜月洞之神奇,论月亮井之灵验。其间,有八旬老妪热情引领至崖边,指绛溪之流而语曰:“噫!灵隐寺之神佛乃现身显灵也!”吾遂顺指观望,远见夕照余晖闪亮,山影树影倒映溪面。涟漪之中,乃有一影恍若巨人之形,且时蹲时立,时隐时现,时动时静,变幻不定,宛如大神栉风踏浪而行,又似仙女凌波霓裳而舞。令人叹为观止。吾心深触,感人之想象之丰富焉。遂不辩,继访灵隐寺之来历。此老妪鹤发飞扬,曰:“吾生于简州城西,自幼便知有此寺,惜未识寺之原貌。自上辈之口闻知,其建立久远,且遭遇非常焉。”继而手舞足蹈,如数家珍。余众争述,信口补充,且不时互诋。吾闻而哂。老妪及众之所言,大多无稽,不足以信。然自夜月洞口所置之残缺石雕及州志推析,灵隐寺当年之规模及盛况,当令人咂舌矣。

吾于是不胜疑。灵隐之寺何建又何毁?寺、洞、井三者有无瓜葛?而周兆熊又何许人也?……如此种种,万不可凭空臆造而讹人,唯存惑。漫步寺之墟土,晨风依依,衣振而面凉。闭目静伫,不禁神思飘荡。恍觉山势嵯峨,重楼叠宇,晨钟暮鼓,寺巍殿雄,茂林修竹,曲径通幽,金风飒飒,人众络绎,香烟缭绕而融山岫,袈裟舒展而显肃穆。更有宝相庄严,老僧入定,沙弥稽首,善男信女礼拜诵经,拓拓木鱼之声,林梢伴飞噪噪山雀。情景如画,犹历历入目焉。吾俨如寺中游客,负手昂首,闲庭信步矣。然想象虽美且可膨之于无限,现实却犹坚石层积而累压。时空嬗递,沧海桑田,岁月之风沙,曾磨灭几多史迹耶?曾吞噬几多真实耶?今寺之不存,废墟犹在,而其本象真貌,孰清楚孰能复原哉?恐世之无人能及也。吾曾数阅简州史志,尚未见有此寺之详著焉。乃惜墨如金否?咨嗟之余,窃谓惟由访者于历史烟云及思维原野信马游缰矣。而由此所得之观感者,自然仁智各异也。然退思吾辈若能以己寻访之真诚而尽己之性情,以及尽人之性情,尽物之性情,无枉无佞,摒虚务实,弃伪存真,则世尤和谐同善,人沐春光矣!忆明之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云:“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其又云:“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灵隐寺之名可否有此内涵耶?而此寺又与杭州西湖之灵隐寺有无渊缘耶?吾实不解,亦可不究矣。

倏回首,暮色苍茫,灯火万家。吾耳畔环溪书屋主人语曰:“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呜呼!前情旧事万万千,其洞察之人几何哉?!红尘滚滚,万象更新,子曰川上,逝者如斯乎!吾盖不独为此寺而惑之、慨之、怅之矣!是耶?非耶?

是为记。

小睿睿(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