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采茶戏

家乡区县: 江西省莲花县


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支,是在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流行于萍乡市内及湘赣边陲。它的雏形形成于明朝末年,由萍乡民间灯彩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唱。说唱时,胡琴与笛子相和,锣鼓与唢呐伴奏。明末清初,由于战乱,沿海闽南粤东大批难民经赣南到萍乡垦荒谋生,带来了闽粤赣边的赣南采茶戏,已具雏形的萍乡采茶戏受其影响,得到迅速发展。至清末,安源煤矿开发、株萍铁路通车、汉冶萍公司成立,引来大批湘鄂农民涌入安源当矿工,于是,湖南花鼓戏流入萍乡,很快与萍乡采茶戏合流。原本历史不长、表演、唱、做尚未发展定型的萍乡采茶戏,兼容并蓄,又从花鼓戏中汲取艺术营养,丰富剧目曲调,辗转于乡间演出。

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内忧外患,战乱纷纷,萍乡采茶戏尽管吸收到了不少艺术营养,却仍未成为一个独立剧种。1950年7月1日萍乡县戏曲改革工作队成立后,立即对民间流传演出的采茶戏剧目及音乐曲调进行收集整理,获剧目20余个,曲调400余首,进行整理改编。确定萍乡话为剧种语言,挑选出与剧种语言相协调的曲调为剧种的常用曲调。1952年11月5日,作为萍乡采茶戏的第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萍乡县地方剧团成立。剧团于是对原有的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改革,推陈出新,排练演出,并抓住剧种长期扎根农村,贴近生活,善于表现现实生活的优势,确定以创作演出现代戏为主要剧目的建设方针,大大地促进了剧种的发展,在编、导、演、音及舞美设计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生产了大量的剧目。从而使一个长期停留在民间的“三角班”式的鲜为人知的小剧种,发展成行当齐全,大、小、古、今剧目都有的艺术上成熟的剧种,以自己的特色载入了《中国戏剧大词典》。

萍乡采茶戏传统剧目的特点是以偏重唱功的文戏为主,也有部分做工戏,在演技上唱做并重。丑角的矮子步、扇子功,旦角的手巾功及梳妆、挑手、刺绣、舌花等,动作精美,感情细腻。

萍乡采茶戏的服装、道具传统形式单调,旦穿褶裙,头戴皱纱,满头珠粒。小丑则鼻抹白粉,无特别脸谱,现代戏则采用生活妆,以规范的萍乡话为剧种的舞台语言,雅俗共赏,地方特色鲜明。唱腔用《中州韵》十三辙,唱腔讲究吐字归韵,字正腔圆有韵味,唱腔曲调为曲牌的联袂体,常用的有茶灯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歌腔类等五类40余种。萍乡采茶戏的音乐伴奏以管弦乐为主,随着剧种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大大地增多,特别是增加了扬琴、琵琶等乐器。

市采茶剧团(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7月的萍乡县土改戏曲改革工作队)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演出剧目近300台,多次参加华东地区国家级的戏曲汇演和省里举办的历届戏曲汇演,多次获得荣誉。

1989年,由陈海萍创作,任志玲、李亦可导演的《苦寒寨志异》在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得二等奖;

1992年,由糜明理创作,糜小萍导演的采茶戏在江西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三等奖;

1995年,由颜梅魁创作,彭林导演的《榨油坊风情》,在江西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一等奖,还一举获得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音乐设计、配器、灯光设计6个一等奖。该剧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现代戏调演。之后,该剧又获“优秀剧目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剧本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1999年,由徐依广创作、胡淼导演的《喊山》获得了江西省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

2002年,由任永新、肖晓创作,冉常建导演的《新反情?复情》在省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得一等奖。

2005年由肖晓编剧,童薇薇、方建中导演的《燃烧的玫瑰》在第七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该剧2006年1月在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上作汇报演出,2007年作为全国10台现代戏之一,参加了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在京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现代戏展演,获得了剧目三等奖。前不久又获得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在演出的过程中,我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采茶戏演员,他们在采茶戏的舞台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青春。如:获得“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赵一青,获表演一等奖的黄绍辉、宋骅、雍开泉等。

此外,萍乡采茶戏为扩大萍乡的知名度、提高萍乡城市的文化品位及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均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诚然,我们应该为萍乡采茶戏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然而,目前萍乡采茶戏也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正经受着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观众审美的多向选择、多种艺术样式的竞争、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等新的考验。

人才极其缺乏。据介绍,目前全市采茶戏编创人员极少,只有几个人。

演员青黄不接。戏剧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资金,目前萍乡高专开辟了相关专业,但因为戏剧专业出成果慢、利益少,很少人报考这个专业。此外,一些原有采茶戏演员也改行唱流行歌曲或从事其他行当了。萍乡采茶戏的接班人成了一个大问题。

市场日渐萎缩。由于演出设备、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演出,萍乡采茶戏的演出市场日渐萎缩。

目前,热心于采茶戏的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观众比较少,所以对年轻观众的培养显得也非常重要。

面对采茶戏“危机”,我市的一些采茶戏工作者仍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为萍乡采茶戏的振兴而执著前行,以期保住其生存和发展的一片绿洲。

萍乡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少不了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参与。萍乡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转身去人海(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