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新河镇文笔塔

家乡区县: 浙江省温岭市

明清之时,风水学说盛行,为了振兴文风,祈求当地多出人才,多中科举,全国各地大量建造了一种风水塔。这种塔别名甚多,大多带一“文”字,如文笔塔、文峰塔、文英塔、文成塔、文光塔、文星塔、文风塔、文通塔、兴文塔、崇文塔、起元塔、三元塔、聚星塔等,不一而足,一般则以文峰塔为其总名。温岭市现存的两座塔:新河镇新河中学校园内锦鸡山上的文笔塔及松门镇幸福村翠屏山上的文峰塔,皆在此列。
文峰塔的选址,与风水学说紧密相关。据《相宅经纂》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云:“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所以,文峰塔的建造方位常在城市或村镇的东偏北、东南、南偏东、南偏西,亦即甲、巽、丙、丁等4个方向上。而文峰塔建得最多的,还是巽位,即东南方向。之所以选择巽位,是因为堪舆家认为巽位是最吉利的方向,宜文笔(宜造文笔峰),主文运。《易传》云:“巽为风”,“风既相随,无物不顺”。而且巽位处于东方震位与南方离位之间,即雷与火之间,自然寓含着兴旺之意。新河文笔塔即建在巽位。据《嘉庆太平县志》锦鸡山条载:“……山上塔,明张都督东瀛创筑,胡五峰等董成。龙山书院向之,俨文笔卓于巽维矣。”太平瓦屿山原有兴文塔,塔之建,亦因其地当巽位,被认为“建塔其上,利士子科名”。
文峰塔的兴废是事关地方文风的大事,必然引起地方官员与士绅的关注和重视。塔的兴建,往往由地方官员士绅发起和完成。

如上述之新河文笔塔,就由当地的抗倭名将张元勋所建。张元勋(1533——1590),字世臣,号东瀛,新河人。《明史》有传。自小习武,体魄健壮。父聚众抗倭,壮烈阵亡。元勋誓死杀敌报仇。勇武有谋,为戚继光等所重。据《明史•张元勋传》记载:“元勋起小校,大小百十战,威名镇岭南。” 晋升都督后,深虑官场倾轧,以疾乞归。元勋虽是武将,但颇有儒将风范,雅好读书,15岁中秀才,致仕后种竹养鱼,自号逍遥道人,于万历年间创建此塔。文笔塔如今位于新河中学校园内,在学子朗朗书声中追古思今,令人感慨。而县官、知府作为一县一州之父母,通显一邦、彰扬一邑,是其必不可少的职责。修建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文峰塔,自然便被看作为民办事、为地方造福的德政。文峰塔的修建,就往往由县官、知府促成,如太平瓦屿山原有的兴文塔,就由明嘉靖间知县曾才汉、县丞卢潮、主簿高举等动议兴建。
新河文笔塔及松门文峰塔皆为砖塔。因中国古代建筑有强烈的仿木情结,砖材操作方便、运用灵活,可随意砌出梁、柱、斗拱、门窗等各仿木部件,还可做出各种花饰,且价格便宜,坚固耐久,而明代制砖业又达到历史的高峰,因此从明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文峰塔多砖塔。基座则以石为之,因南方潮湿多雨,做石台基可防雨水侵入塔身。
两塔的平面形式皆为六角形。塔的层数取单数,新河文笔塔五层,松门文峰塔七层。塔身宽度则由下而上逐层递减,轮廓秀美,飒爽玲珑。新河文笔塔高约12.5米,底层塔径约1.5米。台基与底层塔身之间开塔门,塔门拱形,高1.37米,宽0.55米。其他各层每层每面开券门一扇,第五层北向有匾额一方,题“天开文运”4字,楷书,黄底黑字。塔顶六角攒尖,飞檐翘角,如凤翥龙翔。覆筒瓦,以葫芦覆钵结顶。塔的装饰基本上模仿木建筑,非常逼真,装饰花纹也特别多。除底层外,塔的每一层都做出额枋、倚柱。枋下饰精细的挂落。倚柱柱头施斗栱,圆栌斗上出纤瘦花俏的象鼻昂作装饰。松门文峰塔高约16米,最有特色的是其石雕和塔窗装饰。其石雕或浅浮雕,或高浮雕,或圆雕,层次分明。金钱、花草、祥云、鱼跃龙门等等,精美工致。门龛之内,雕有人像。塔窗的形象多姿多彩,或方或弧,或如花瓣,或如宝瓶,使塔的立面更加美观,富于变化。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chendanjun  快来一起互粉吧 ~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90157017.html  互送梧桐子噢 ~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2842992160  互相关注吧~ 

陈丹君2015(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