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雁来蕈

家乡区县: 江苏省溧阳市

     “溧阳有三黑,都是美味:黑米、扎肝、雁来蕈(音同“讯”)。每年秋天,苏浙皖交界的松林里,会低调长出一种比小指尖还小的蘑菇,只有十来天时间,这些鲜美的精灵会突然隐身不见,只等到翌年大雁南飞。”

     充满诗意的几句话,来自陈晓卿去年10月7日的一条微博。陈晓卿,国内纪录片大咖,红遍神州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2012年5月,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惊人的魅力,迅速风靡了全中国。“舌尖体”红了,时至今日仍余热未消。在人们的企盼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也即将于今年3月底或4月初在央视播出。

      陈晓卿的这条微博,难道预示着《舌尖》第二季,将出现常州美食的身影?没错!那它到底是什么美食,能够入了《舌尖》导演挑剔的法眼,从而将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面前,展示常州美食的独特魅力和饮食文化?它有一个大多数常州人从未听说过,却充满了诗意的名字:雁来蕈。这是一种产自溧阳山中的野生菌。其实,现在并不是雁来蕈的生长季节,但记者想在《舌尖2》播出前,就让晚报读者先睹为快,本周,我们赶到《舌尖2》的拍摄地——溧阳天目湖青山村的深山水寨农庄,探寻雁来蕈的秘密。

      80后小伙葛亮是深山水寨农庄的老板,他说,《舌尖2》摄制组第一次来这里拍摄雁来蕈,是在去年10月。当时来了4个人,一共拍了7天,看得出,摄制组对镜头的要求相当高,每个镜头都力臻完美。他们去了农贸集市,拍了买蕈的镜头,还到葛亮的舅公家拍摄了烧制的过程。葛亮的舅公杨师傅60多岁,是一名乡村大厨,擅长烹制溧阳当地美食。去年12月,为了让画面更完美,精益求精的摄制组又再次来到溧阳补拍了一些镜头。

     陈晓卿的微博,道出了雁来蕈的颜色:深褐色;也道出了它生长的主要季节。深秋时节,大雁南飞,是溧阳人采食雁来蕈的季节。雁来蕈,学名叫“松蕈”,担子蕈纲、伞蕈科,它盛产于溧阳北部的瓦屋山区以及溧阳的南山地区。这是一种迄今无法实现人工培植的菌类,完全野生。从小长在溧阳山里的孩子都知道,其实除了秋天,春天的四五月份,也生长雁来蕈。在溧阳农林局工作的史亚江就记得,雁来蕈最喜欢生长在松树下的茅草丛里,特别是下过雨后,一丛一丛会冒出很多。他的老家靠着山,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常到松林中去捡拾雁来蕈,一会儿就能采到一篮子。不过,随着山区的开发,很多丘陵变成了茶园和果园,松树少了,雁来蕈也就少多了,因为量少味美,现在价钱抬得很高,个头越小的因为口感更鲜嫩,也就更贵,最贵的时候能卖到80元一斤,伞盖大的,也要卖到三四十元一斤。

      用雁来蕈炖豆腐的汤拌饭,那个鲜啊!

      在溧阳的高档宴席上,凉拌雁来蕈常作为一道开胃凉菜出现。但它最家常也最普遍的做法,是炖老母鸡汤、炖豆腐之类的煲菜,加入几朵雁来蕈,特别提鲜入味。

      还有一种常用的吃法是将雁来蕈熬成酱。将拣洗干净的新鲜雁来蕈入锅,用植物油略炒,加入很多嫩生姜片、一点盐、一点酱油、一点白糖,烧沸,撇去浮沫,转小火烧半小时,起锅,冷却后食用。这样熬煮出来的“雁来蕈酱”,咸鲜微甜、香味醇浓,鲜美无比,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溧阳的女人们会一次做一大盆,分装在几个广口玻璃瓶里,送给亲友或是冷藏在冰箱里慢慢享用。葛亮说,每年春秋两季,他会采购几千斤,熬成酱放在冷库里储存备用。

      溧阳人喝稀饭时喜欢用熬好的雁来蕈酱佐餐,烧其他菜时也放一点作为调料提鲜,或是吃面时用雁来蕈酱拌面,那真是鲜美无比的享受。不过,因为身价不菲,加上一小勺雁来蕈酱做浇头的面,就要卖到20元。

      雁来蕈味美,采拾之后的加工却十分麻烦。要摘去根端后,放在清水里反复浸泡、反复清洗。讲究点的人,要用筷子逐个轻轻敲击,去净蕈伞中的泥沙,然后置于通风处晾干。葛亮说,这绝对是个工夫活,即使早晨就开始浸泡,差不多要到晚上才能熬成酱。

     那天的午餐,我们品尝到了雁来蕈炖豆腐。虽然眼下还没有新鲜的雁来蕈,用的是熬制的酱,但那个鲜啊!用它的汤拌饭,我们每人都吃了一大碗。

玹檬(2015-04-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