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天资聪慧,酷爱射骑,通晓武艺,却不喜经史,以至于多次乡试皆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因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被迫离乡避究。乾隆九年(1744)父亲李植为他在江苏富安按例捐吏员,官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历任金匮县主薄、泰州知州、镇江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川盐驿道、四川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再四川总督、兵部尚书。为官四十余载,修政令、正法典、饬官风、抑豪强、除墨吏、恤民瘼,治沅湖、夷黄患、茸蓉城……恪尽职守,深受百姓爱戴。乾隆称其“才思敏练,性本公廉”,“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为“精良综事之才”。这在科举盛行的清代极为少见。故清代学者陈康祺把他与以拔贡官总兵的广顺刘松,以吏员取封侯的松桃杨芳(封果勇侯)并称为“天挺奇才、皆不由科目进身”的“黔中三奇男”。所撰《郎潜纪闻》载:“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兵部尚书;广顺刘松齐清,以拔贡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封果勇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李世杰一生,从例捐小吏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政绩卓然,百姓拥戴,皇帝恩宠。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事之暇,发奋作诗文,着有《南征草》、《家山纪事》、《韩公廞墓志铭》等,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世杰勤政重农,倡廉俭洁。倡导修建贡院、书院,儒教俊才。回乡捐资建“文峰书院”,立东山石屏,建王公阳明祠,重修魁阁兼完建文峰塔顶。还乡时,以原品致仕,争取乾隆支持,得旨“贵州举子进京会试得以火牌资送”,此制度延续至清末,泽桑教儒育人才。卒后,乾隆谕表:“殊堪轸惜”,赐谥“恭勤”。其“墓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世杰的兄弟子侄孙辈考取功名极众,均能诗会文,成就了黔西有名的家族文化,他们是李世任、李华甫、李华国、李华封、李再赢等。
李华甫,字德彰,号纲阉,乾隆丁酉科举人,随李世杰总制两江及西蜀幕府,后擢湖南湘潭、宜章、益阳、长沙等县知县。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有家乡记事诗曰:朱红山阁映朝晖,东壁祥光入紫微;扑地闾闫登望小,满城桃李入春肥;居由路得宫墙便,攀跻人皆礼乐归;阆苑蓬壶随处有,白云黄鹤岂相违。
李华国,字懋德,世杰长子,乾隆辛卯科举人,历任台湾、漳州知府,修《永康州志》。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其归义驿诗曰:离梦与征人,迢迢隔乡树;秋风黄叶上,独上三关路。
李华封,字嵩山,世杰次子,乾隆甲午科举人,先后任知州,员外郎、广东盐运使。着有《荣禄大夫兵部尚书谥恭勤显考云岩府君行述》传世,记入《大定府志》。遗诗入《黔西历代诗选》,有放舟焦山诗曰:春海一帆归,言寻狮峰树;山鸟背人飞,冥冥渡江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